莺啼午梦残,客至琴声断
出处:《题平山堂次黄先生韵》
元末明初 · 赵汸
虚堂眄平冈,积翠淩天半。
彷像识瑶台,熹微窥玉案。
颇疑巨灵力,刬削非一旦。
森森古树齐,奕奕朝霞烂。
地近巘易陟,池清莲不蔓。
莺啼午梦残,客至琴声断。
胜境契中襟,雅怀知弗畔。
翛然忘物我,讵肯存崖岸。
马迹遍幽燕,华颠乐村闬。
居夷非矫曲,悼猛得前算。
巇崄世所趋,真淳日彫散。
跬步视安危,片言几理乱。
苟能领斯会,未觉身为患。
嘉谋谅贻厥,岂曰誇殊观。
彷像识瑶台,熹微窥玉案。
颇疑巨灵力,刬削非一旦。
森森古树齐,奕奕朝霞烂。
地近巘易陟,池清莲不蔓。
莺啼午梦残,客至琴声断。
胜境契中襟,雅怀知弗畔。
翛然忘物我,讵肯存崖岸。
马迹遍幽燕,华颠乐村闬。
居夷非矫曲,悼猛得前算。
巇崄世所趋,真淳日彫散。
跬步视安危,片言几理乱。
苟能领斯会,未觉身为患。
嘉谋谅贻厥,岂曰誇殊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平山堂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在此处的超然心境。首句"虚堂眄平冈",以空旷的堂宇远望平坦的山岗,展现出开阔的视野。"积翠淩天半",翠绿的山色直逼云天,显出山势之峻峭。诗人将景色比作瑶台和玉案,暗示其高洁与神秘。
"颇疑巨灵力,刬削非一旦",诗人惊叹山体的形成仿佛是大力神巨灵的杰作,非一日之功。接下来,他赞美古树参天,朝霞灿烂,营造出宁静而绚丽的氛围。"地近巘易陟,池清莲不蔓",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宜人和自然之美。
午后的莺啼打断了诗人的梦境,客人来访则打断了琴音,但诗人并未被外界打扰,反而在其中找到了契合内心的情怀。"胜境契中襟,雅怀知弗畔",表达了他对这种超脱世俗的境界的深深认同。"翛然忘物我",诗人完全沉浸在自然与心境的交融之中,无拘无束。
诗人寓居于此,虽身处偏远之地,却乐于田园生活,不因外在险恶而改变本性。他感叹世事变迁,人心浮躁,强调了谨慎处世的重要性。最后,他寄希望于明智的决策能带来安宁,认为只要领悟此中的道理,个人的困扰也就不再是问题。
整首诗通过描绘平山堂的景致和个人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超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