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念文姬,于公叹缇萦
出处:《吾雏》
唐 · 白居易
吾雏字阿罗,阿罗才七龄。
嗟吾不才子,怜尔无弟兄。
抚养虽骄騃,性识颇聪明。
学母画眉样,效吾咏诗声。
我齿今欲堕,汝齿昨始生。
我头发尽落,汝顶髻初成。
老幼不相待,父衰汝孩婴。
缅想古人心,慈爱亦不轻。
蔡邕念文姬,于公叹缇萦。
敢求得汝力,但未忘父情。
嗟吾不才子,怜尔无弟兄。
抚养虽骄騃,性识颇聪明。
学母画眉样,效吾咏诗声。
我齿今欲堕,汝齿昨始生。
我头发尽落,汝顶髻初成。
老幼不相待,父衰汝孩婴。
缅想古人心,慈爱亦不轻。
蔡邕念文姬,于公叹缇萦。
敢求得汝力,但未忘父情。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吾雏:我的孩子。阿罗:孩子的名字。
才七龄:只有七岁。
不才子:不成材的儿子。
怜尔:可怜你。
骄騃:骄纵,宠爱过度。
性识:天资,性格和见识。
学母:模仿母亲。
咏诗声:吟诗的声音。
我齿今欲堕:我的牙齿快要脱落。
汝齿昨始生:你的牙齿刚刚长出。
头发尽落:头发掉光。
汝顶髻初成:你的发髻刚刚梳起。
老幼不相待:老人与小孩无法互相照顾。
父衰汝孩婴:父亲衰老,你像小孩一样需要照顾。
缅想:遥想,回忆。
古人心:古人的情感。
慈爱:慈祥的爱。
亦不轻:也不轻视。
蔡邕:东汉时期的学者,文姬的父亲。
文姬:蔡文姬,蔡邕的女儿,有才女之称。
于公:缇萦救父故事中的官员,因缇萦的孝心感动。
缇萦:缇萦救父,西汉时期孝女。
敢求:不敢奢求。
得汝力:得到你的帮助。
但未忘父情:但希望你不忘父亲的深情。
翻译
我的小儿子名叫阿罗,他才只有七岁。唉,我这个不成材的儿子,可怜你没有兄弟。
虽然我溺爱你有些骄纵,但你的天资颇为聪颖。
你模仿母亲画眉毛的样子,也学我吟诵诗歌的声音。
我的牙齿快要脱落了,而你的新牙刚刚长出。
我的头发已经掉光,而你的发髻刚刚梳起。
老少不能相互照顾,我衰老了,你却像小孩一样需要呵护。
遥想古人的心意,他们对子女的慈爱也不轻。
蔡邕挂念着文姬,于公感叹缇萦的孝心。
我不敢奢求你能有多大帮助,但希望你不要忘记父亲的情深。
鉴赏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温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母子深厚情感的画面。开篇“吾雏字阿罗,阿罗才七龄”,即点明了主角色的名字及其稚嫩年龄,通过这种直接而亲切的方式,立即拉近了读者与诗中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
紧接着,“嗟吾不才子,怜尔无弟兄”一句,表现了母亲对于独生子的担忧和慈爱。这里“不才子”并非贬义,而是反映出母亲对孩子的期望与关心。而“怜尔无弟兄”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暗示着母亲对孩子的孤单生活感到难过。
以下几句,“抚养虽骄騃,性识颇聪明。学母画眉样,效吾咏诗声。”描绘出了阿罗天资聪慧,能跟随母亲学习各种技艺,包括画眉和吟诵诗歌。这不仅展示了孩子的才华,也反映出母亲在教育上的用心与耐心。
“我齿今欲堕,汝齿昨始生。我头发尽落,汝顶髻初成。”则是对比母子之间年龄差异的一种描写,通过对牙齿和头发的变化进行对比,凸显了时间流逝与生命轮回的主题。
诗歌后半部分,“老幼不相待,父衰汝孩婴。缅想古人心,慈爱亦不轻。”则是母亲对于自己年迈和孩子成长之间矛盾的感伤。这里“老幼不相待”直白了时间对亲情的无情剥夺,而“父衰汝孩婴”则表达出对父亲早逝的怀念与哀愁。
最后,“蔡邕念文姬,于公叹缇萦。敢求得汝力,但未忘父情。”一段,通过历史人物的引用,再次强调了诗人对于亲情的珍视和对孩子成长的殷切期望。
整首诗语言平实自然,却蕴含深厚的情感与哲理,是一篇温馨而又不失深刻的家庭情感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