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昏昏,月娟娟,惊栖之乌伊哑而翩翾
岂非海寒天风恶,扶桑半折枝巢落。
又非雕鹗之不仁,邓林何苦难容身。
吁嚱哉,雏雏弄翼出蓬蒿,欲就鸾凰高垒巢。
安巢待何时,平林客低枝。
低枝苦贱良可越,却厌争飞笑鹈鴂。
星稀夜寒啼转多,恐作枝间断肠血。
人生功名难与期,听之永夜生忧思。
援琴欲理惊栖曲,调苦声悲不相续。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昏昏:形容天色阴暗。娟娟:形容月光皎洁。
惊栖之乌:受惊的乌鸦。
扶桑:神话中的大树,象征太阳升起的地方。
邓林:古代神话中的树林,凤凰栖息之处。
雏雏:小鸟。
鸾凰:传说中的神鸟,象征高贵。
鹈鴂:鸟名,叫声刺耳。
断肠血:形容极度悲伤的心情。
功名:指名声和地位。
援琴:拿起琴。
调苦声悲:音乐旋律悲凉。
翻译
天色昏暗,月光皎洁,受惊的乌鸦叫声嘈杂且轻盈地飞翔。难道是海水寒冷、天风猛烈,使扶桑树半折,鸟巢坠落。
也不是猛禽残忍,邓林为何难以容身。
哎呀,小鸟振翅从草丛中飞出,想要靠近凤凰,在高高的树上筑巢。
何时才能安稳筑巢?旅人只能在低矮的树枝上歇息。
低矮的树枝苦于卑贱,它们渴望超越,却厌恶与鹈鴂争斗的嘲笑。
夜晚星辰稀疏,寒风中啼叫越来越多,恐怕会成为枝头断肠的哀鸣。
人生的功名难以预料,听着这夜间的啼鸣,心中充满忧虑。
我想要弹琴奏出安抚惊鸟的曲子,但音调凄苦,悲伤无法连贯。
鉴赏
这首诗名为《惊栖曲》,由宋代诗人张咏所作。在鉴赏这首诗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惊栖”一词,它通常用来形容鸟类在风雨来临时的恐慌和仓皇之态。这首诗通过描绘乌鸦惊栖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命运的不满。
开篇“天昏昏,月娟娟,惊栖之乌伊哑而翩翾”直接营造了一种阴霾和恐慌的氛围。月亮虽然清澈,但夜色朦胧,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接着,“岂非海寒天风恶,扶桑半折枝巢落”,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着外界的险恶和动荡。
“又非雕鹗之不仁,邓林何苦难容身”这一句,则是诗人借物抒情,表达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困顿和无奈。雕鹗,即老鹰,常用来比喻权势和凶猛的存在,而“邓林”则象征着高远而难以企及的地方。诗人感慨自己的处境,仿佛连树木都容不下自己。
“吁嚱哉,雏雏弄翼出蓬蒿,欲就鸾凰高垒巢”一句中,“雏雏”指的是小鸟,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摆脱目前的困境,飞向更高远的地方,就像传说中的美好之地“鸾凰”。
然而,这种渴望似乎并不容易实现。接下来的“安巢待何时,平林客低枝”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等待解脱的焦虑。
紧接着,“低枝苦贱良可越,卻厌争飞笑鹈鴂”一句中,诗人通过低垂的树枝比喻自己的境遇,感叹命运多舛,不得已而生出逃离的心情。鹈鴂,即猫头鹰,它们夜间叫声尖锐,被用来形容那些在暗处窥视、等待时机的敌对势力。
“星稀夜寒啼转多,恐作枝间断肠血”则是诗人在夜晚仰望星空时的内心独白。夜深星稀,寒风凛冽,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
“人生功名难与期,听之永夜生忧思”一句中,诗人通过对人生功名的反思,表达了对于人生无常、功名难求的深深感慨。夜晚的寂静让他更加沉浸于这种忧思之中。
最后,“援琴欲理惊栖曲,调苦声悲不相续”则是诗人希望借助音乐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但即便是音乐,也难以完全表达出他的哀伤和无奈。这里的“惊栖曲”实际上也是诗人的自况,他通过琴声想要表达自己被动荡困扰的心境。
总体来说,这首诗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但又带着深深的无奈和忧虑。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映射出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是一首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