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有傅介子,借剑立斩楼兰头
往年使榆林,今年使朔方。
西度黄河四千里,眼中见此诚莽苍。
贺兰山高五千仞,翠壁苍峰削孤峻。
清泉百道草树浓,雄哉蟠据河南镇。
山西胡虏东中国,何必长城分南北。
君不闻胡云夺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贺兰固是中国望,可容胡虏为巢穴。
我闻朔方兵,不若榆林强。
不有贺兰山,朔方谁其当。
王公设险计守国,地险如此功可量。
君赍公帑十七万,作气鼓力功可断。
死鱼芳饵有明言,要在得人富筹算。
古有班定远,克收西域生封侯。
亦有傅介子,借剑立斩楼兰头。
甲兵百万范老子,西贼胆破诚壮猷。
君抱济时具,未偿投笔怀。
此行亦是弃繻意,贺兰入眼何壮哉。
左顾黄河流,石摩贺兰顶。
贺兰日高河日深,会当勒功摩石廪。
黄河洗甲山挂弓,西望龙沙灭胡影。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张凤翔所作,名为《赋得贺兰山送李献吉》。诗中以贺兰山为背景,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与历史的沧桑变迁,同时也寄寓了对友人李献吉的深厚情感和勉励之意。
开篇“君本关西人,乃作关西行”,点明了友人的身份与即将前往的地点,预示着一场边疆之旅的开始。接着,“往年使榆林,今年使朔方”两句,简述了友人过往的使命,暗示了其忠诚与勇敢的精神。
“西度黄河四千里,眼中见此诚莽苍”描绘了友人穿越黄河,踏入边疆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边疆的辽阔与荒凉。随后,诗人通过“贺兰山高五千仞,翠壁苍峰削孤峻”等句,生动地刻画了贺兰山的雄伟壮观,以及其作为边防要塞的重要性。
“清泉百道草树浓,雄哉蟠据河南镇”则赞美了贺兰山的自然美景,同时强调了其在边防中的战略地位。接下来,“山西胡虏东中国,何必长城分南北”一句,表达了对边疆防御策略的思考,指出在贺兰山这样的险要之地,无需过分依赖长城这样的物理屏障。
“君不闻胡云夺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引用历史典故,警示边疆的危机与挑战,强调了边防的重要性。随后,“贺兰固是中国望,可容胡虏为巢穴”表达了对贺兰山作为国家防线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对胡虏的威胁提出了警告。
“我闻朔方兵,不若榆林强。不有贺兰山,朔方谁其当”进一步阐述了贺兰山在边防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其对于保护边疆安全的重要性。接下来,“王公设险计守国,地险如此功可量”赞扬了历代统治者在边防建设上的努力与智慧。
“君赍公帑十七万,作气鼓力功可断”表达了对友人此次出使的期待与支持,预祝其能够成功完成任务。最后,“此行亦是弃繻意,贺兰入眼何壮哉”以“弃繻”(古代士大夫出使时携带的信物)为喻,表达了对友人使命的敬佩与祝福,同时预祝其在贺兰山的旅程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豪情。
整首诗通过对贺兰山的描绘与历史典故的引用,不仅展现了边疆的壮丽景色与历史的厚重,也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与勉励之情,体现了诗人对国家边防事业的深切关注与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