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
出处:《春日偶题呈上尚书丈丈》
宋 · 秦观
三年京国鬓如丝,又见新花发故枝。
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
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京国:京都,古代中国的首都之一。鬓如丝:形容头发斑白,像丝线一样细长。
新花发故枝:新花指春天开放的新芽,故枝指原来的树枝。
日典春衣:每日典当春衣,意指生活困顿,不得不变卖家物。
非为酒:不是为了买酒,暗示生活艰难。
家贫食粥:家里贫穷,经常只能吃粥。
已多时: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翻译
在京都度过了三年,两鬓已如白丝般斑驳,再次看到新的花朵在旧枝上绽放。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秦观所作的《春日偶题呈上尚书丈丈》。诗中,诗人以个人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在京都三年时光的沧桑感和生活的艰辛。首句“三年京国鬓如丝”,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长期在京都任职而岁月匆匆,两鬓斑白的形象,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第二句“又见新花发故枝”,进一步点明季节更迭,新一年的花朵又在旧枝头绽放,然而诗人却无法享受这份新生,暗示了内心的无奈与苦涩。这里的“新花”与“故枝”形成对比,寓言着生命的短暂和世事的变迁。
后两句“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揭示了诗人贫困的生活状态。他每日典当衣物换来的并非是宴饮的欢愉,而是为了基本的生活所需,连日常的粥食都常常短缺。这几句诗展现了诗人清贫的境遇和坚韧的生活态度。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个人生活细节的描绘,传达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贫困生活的坦然面对,体现了秦观诗歌的深情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