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觞岘山曲,握手惜欢聚
乃知意气间,投分自有处。
魏公使汉南,风采耸一路。
凋残濡膏泽,冤讼廓氛雾。
游刃若发硎,调琴不胶柱。
平生不相识,见我国士遇。
杯盘倒箱箧,笑语杂卮寓。
岂惟倾肺腑,便可托婴孺。
慰我畴昔心,何啻封万户。
离觞岘山曲,握手惜欢聚。
江风吹行色,短棹不得住。
临岐亦何言,加餐纳多祜。
注释
白头:形容年老。倾盖:初次相见。
意气:志趣、情感。
投分:结交、投缘。
风采:风度、才情。
凋残:困苦、衰败。
冤讼:冤屈的案件。
游刃:比喻技艺纯熟。
胶柱:比喻拘泥固执。
我国士:指有才能的人。
箱箧:箱子和柜子,代指家中的物品。
婴孺:幼儿,比喻幼小或不成熟的事物。
畴昔:过去,往昔。
离觞:离别时的酒杯。
江风:江边的风。
短棹:短桨,形容船小。
多祜:多福多寿。
翻译
白头相交如新识,初次相遇似旧友。这才明白,志趣相投,友谊自会深厚。
魏公出使至汉南,风度才情令人瞩目。
困境中他受恩惠,冤案得以昭雪,阴霾消散。
他的才华如刀在磨石上,琴技娴熟无需定弦。
他虽素未谋面,却以国士之礼待我。
宴席上笑声连连,交谈中寓意深远。
不仅情感真挚,还信赖如亲子。
他的存在安慰了我往日的心愿,胜过封赏万户侯。
在岘山告别,紧握双手珍惜欢聚时光。
江风吹动行舟,短桨难留,离别在即。
临别无多言,只愿你多吃些,多福多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之望的作品,名为《汉南晤魏侯彦诚魏侯赠诗期依韵和已而荆门受代归乡襄务冗甚未果答既离襄阳舟中追和》。诗中的意境、情感和语言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首句“白头有如新,倾盖或如故。”用白发如新来比喻友情依旧,用倾覆之盖形容往日的情谊,表达了诗人对旧交的情感深厚。接着,“乃知意气间,投分自有处”则指出真挚的友情和气节是自然而然,不需强求。
“魏公使汉南,风采耸一路。”中“魏公”应指魏侯彦诚,此句描绘其南下汉水之时,风度翩翩,一路上展现出不凡的气质和才华。“凋残濡膏泽,冤讼廓氛雾。”则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看法,认为纷争与诽谤如同腐朽之物,充满了浊气。
“游刃若发硎,调琴不胶柱。”此处用两种不同的事物比喻,游刃和调琴都表达了一种自然流露、无需强求的艺术境界,这里是指诗人与魏公之间的交流和谐调。
“平生不相识,见我国士遇。”则说出了诗人和魏公原本素未谋面,但在汉南相遇时,那种国士的风范让人印象深刻。“杯盘倒箱箧,笑语杂卮寓。”此句描写了两人相聚时的情景,杯盘交错,笑声中带有友谊和欢乐。
“岂惟倾肺腑,便可托婴孺。”表达了诗人愿意将真心与魏公相倾诉,并希望这种关系能像托付婴儿一样纯洁无暇。“慰我畴昔心,何啻封万户。”则是说这次汉南之遇,让诗人的内心得到慰藉,那份情谊如同封印万家。
“离觞岘山曲,握手惜欢聚。”此句表达了分别时的不舍和对这段友谊的珍视。“江风吹行色,短棹不得住。”则写出了临别之际,江风吹拂,船只难以停留。
“临岐亦何言,加餐纳多祜。”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在离别时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祝愿,希望能够再次相聚,共同享受天伦之乐。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情感流露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深厚而难得的情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