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烛共怜深夜月,蹋花同惜少年春
出处:《春中与卢四周谅华阳观同居》
唐 · 白居易
性情懒慢好相亲,门巷萧条称作邻。
背烛共怜深夜月,蹋花同惜少年春。
杏坛住僻虽宜病,芸阁官微不救贫。
文行如君尚憔悴,不知霄汉待何人。
背烛共怜深夜月,蹋花同惜少年春。
杏坛住僻虽宜病,芸阁官微不救贫。
文行如君尚憔悴,不知霄汉待何人。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性情懒慢:性格慵懒,不愿做事。杏坛:古代教育场所,这里代指隐居之处。
芸阁:古代藏书的地方,这里指代官府的文职工作。
霄汉:天空,常用来比喻高位或朝廷。
翻译
性格慵懒却喜好亲近他人,门前冷落与邻居关系融洽。在烛光下共同怜惜深夜的月亮,踩着花瓣一同惋惜逝去的青春。
虽然居住的地方偏僻适合养病,但在书阁中地位低微无法解决贫困。
像你这样有文采德行的人还如此憔悴,不知道天庭在等待何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春天共同居住的和谐场景。开篇"性情懒慢好相亲,门巷萧条称作邻"表达了诗人性格上的温柔敦厚以及对邻里关系的珍视。"背烛共怜深夜月,蹋花同惜少年春"则展示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夜相伴,共同欣赏明月,以及对逝去青春的珍惜之情。
然而,在这宁静祥和的生活中,也透露出一丝哀愁。"杏坛住僻虽宜病,芸阁官微不救贫"暗示了诗人在隐逸生活中的身体欠佳,以及对外界贫困现实的无力感。
最后两句"文行如君尚憔悴,不知霄汉待何人"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可能是指卢四周谅)的怀念与担忧,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未来命运的迷茫和等待。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及其内心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