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本倦游人,取次惬心赏
缘越殊未极,兹焉复理榜。
川原霭回郁,触目纷万象。
鸟啼山木暗,人语滩石响。
雨外峰明灭,风前花偃仰。
岫转失来踪,沙明得前朗。
鱼跳碧潭中,猿引苍藤上。
壁隙鬼神劖,石皴仙人掌。
时或遇平旷,茅屋兀三两。
予本倦游人,取次惬心赏。
逢山拟便登,遇水欣长往。
只此区中迹,已深霞外想。
何时纵所如,悠然息尘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舟行于雩都道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细腻流露。
首句“春日既已暮,山溪水亦长”点明时节与地点,春日已晚,山间溪流悠长,为全诗营造了宁静悠远的氛围。接下来,“缘越殊未极,兹焉复理榜”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探索与期待,虽路途遥远,但兴致不减,继续划桨前行。
“川原霭回郁,触目纷万象”描绘了沿途山水的壮丽景象,云雾缭绕的川原,目之所及皆是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接着,“鸟啼山木暗,人语滩石响”通过声音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动态感,鸟鸣声与人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生动的画面。
“雨外峰明灭,风前花偃仰”则展现了天气变化带来的不同景象,雨后山峰时隐时现,风吹过时花朵随风摇曳,自然界的微妙变化被诗人捕捉并细腻描绘。随后,“岫转失来踪,沙明得前朗”描述了山峦变换与光线的对比,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沙滩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亮,展现了自然界的神秘与美丽。
“鱼跳碧潭中,猿引苍藤上”通过动物的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鱼儿在碧绿的潭水中跳跃,猿猴在苍老的藤蔓上攀爬,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诗的趣味性和活力。
“壁隙鬼神劖,石皴仙人掌”则将笔触转向更为抽象的自然现象,岩石上的裂缝仿佛是鬼神雕刻而成,石面上的纹理如同仙人的手掌,这些奇特的想象赋予了自然景观以超凡脱俗的色彩。
“时或遇平旷,茅屋兀三两”描绘了途中偶尔遇到的开阔之地,以及零星分布的茅屋,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最后,“予本倦游人,取次惬心赏”表达了诗人原本就厌倦了世俗的奔波,现在却在旅途中找到了内心的满足与愉悦。
“逢山拟便登,遇水欣长往”体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的积极态度,无论是高山还是河流,他都愿意去探索与体验。“只此区中迹,已深霞外想”则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尘世,但心中已有超越现实的向往与追求。“何时纵所如,悠然息尘鞅”则是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有一天能够彻底摆脱世俗的束缚,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