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漆身追豫让,埋骨傍要离全文

漆身追豫让,埋骨傍要离

出处:《谒谢皋羽墓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君事文丞相,曾蒙国士知。
漆身追豫让,埋骨傍要离
露夕鹤巢冷,风秋猿啸悲。
墓前谁拜手,露滴白杨枝。

鉴赏

此诗《谒谢皋羽墓(其一)》由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对谢皋羽墓的凭吊,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切缅怀与敬仰之情。

首联“君事文丞相,曾蒙国士知”,以“文丞相”暗指谢皋羽,表明他曾经得到过国士的赏识与器重,奠定了一种高洁人格的基础。这里的“国士”不仅指出了谢皋羽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暗示了他与文天祥等历史名臣的相似之处,即都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民族气节。

颔联“漆身追豫让,埋骨傍要离”,运用了两个典故来进一步刻画谢皋羽的形象。豫让是战国时期的刺客,为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不惜自残身体,最终刺杀赵襄子以殉主;要离则是春秋时期的人物,为了报答公子光的恩惠,不惜牺牲自己,刺杀庆忌。这两则故事都体现了主人公对于恩人的忠诚与报答,而将谢皋羽与豫让、要离并提,意在强调他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颈联“露夕鹤巢冷,风秋猿啸悲”,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肃穆的氛围。露夜的寒冷、鹤的孤独、秋风的凄厉以及猿猴的哀鸣,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哀伤与怀念的画面,象征着对谢皋羽英灵的悼念与缅怀。

尾联“墓前谁拜手,露滴白杨枝”,将视线聚焦于谢皋羽墓前,提出一个疑问:在这样的时刻,会有谁前来祭拜,表达对这位先贤的敬仰与怀念?这一问句不仅深化了主题,也引发了读者对于历史人物价值与后人纪念方式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谢皋羽生平事迹的回顾与墓地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其高尚品德与英勇行为的深刻敬仰,同时也寄托了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忠诚、牺牲精神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