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壁间见其像,绦褐巾一幅全文

壁间见其像,绦褐巾一幅

出处:《榕溪隐者
宋 · 刘克庄
榕溪有隐者,幽事在溪曲。
治地可十亩,方整如弈局。
始行入荆扉,渐进至茅屋。
树之百盆兰,缭以万竿竹。
解衣憩繁阴,拥鼻参微馥。
主人闻客来,引避若骇鹿。
却询守舍儿,云已出卖墨。
壁间见其像,绦褐巾一幅
安知非回仙,寄迹混尘俗。
矢诗慕高风,君归傥肯读。

拼音版原文

róngyǒuyǐnzhěyōushìzài

zhìshífāngzhěng

shǐxíngjīngfēijiànjìnzhìmáo

shùzhībǎipénlánliáowàn竿gānzhú

jiěfányīnyōngcānwēi

zhǔrénwénláiyǐnruòhài鹿

quèxúnshǒushèéryúnchūmài

jiānjiànxiàngtiáojīn

ānzhīfēihuíxiānhùnchén

shǐshīgāofēngjūnguītǎngkěn

注释

榕溪:指代一条溪流。
隐者:隐居的人。
幽事:隐蔽的事情。
溪曲:溪流弯曲的地方。
荆扉:简陋的柴门。
茅屋:竹编的小屋。
树之:种植。
兰:兰花。
缭以:环绕。
繁阴:浓密的树荫。
微馥:淡淡的香气。
骇鹿:受惊的鹿,形容主人的惊讶。
守舍儿:看守房子的孩子。
墨:此处指墨宝。
绦褐巾:粗布衣和头巾。
回仙:传说中的仙人。
混尘俗:混迹于世俗之中。
矢诗:写诗。
高风:高尚的品格。
傥:如果。

翻译

榕溪边有位隐居的人,他的隐秘之事藏在溪流弯曲处。
他治理的土地大约十亩,布局规整得如同棋盘一般。
刚踏入那柴扉小门,渐渐接近那竹篱茅舍。
屋旁栽种了上百盆兰花,环绕着万竿翠竹。
解开衣裳在浓荫下休息,深深吸着淡淡的香气。
主人听到客人来访,惊慌躲避,如同受惊的鹿。
主人询问守门的孩子,说是已经把墨卖掉了。
墙上挂着他的画像,身披粗布衣,头戴一幅巾。
谁能知道他不是仙人,隐藏在世俗之中。
我写下这首诗,仰慕他的高尚品格,如果你回来,或许会读一读。

鉴赏

这首词作在描述一个隐居在榕溪之人,他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都给人以超然物外的感觉。开篇“榕溪有隐者,幽事在溪曲”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又神秘的自然环境中,“榕溪”作为隐者的居所,它既是地理上的避世之处,也是心灵上的净土。

接着,“治地可十亩,方整如弈局”表明隐者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井然有序。这里的“治地”不仅指隐者种植的田地,更象征着他内心世界的修养和宁静。

“始行入荆扉,渐进至茅屋”则描绘了接近隐者的居所的过程,“荆扉”和“茅屋”都是隐逸生活的常见意象,暗示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紧接着,“树之百盆兰,缭以万竿竹”则是对周围环境的进一步描绘,这里的“兰”与“竹”都是高洁和清逸的象征。

在“解衣憩繁阴,拥鼻参微馥”一句中,“解衣”表明隐者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而“憩”则是对自然之美的享受,“拥鼻参微馥”更深化了这种感官上的满足与和谐。

主人对于客人的到来表现出惊讶甚至是避让之情,“主人闻客来,引避若骇鹿”,这里的“骇鹿”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隐者的纯真和对外界干扰的不适应。

诗中还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隐者与守舍儿之间的交流,“却询守舍儿,云已出卖墨”。这句话既传递了隐者生活的自足,也透露出他可能与世俗有所交集,即便是如此,这种联系也是淡薄且不深入。

“壁间见其像,绦褐巾一幅”则描写了一幅画中的隐者形象,通过这种形式传达了对隐者的尊崇和向往。这里的“绦褐巾”是隐者形象上的一个重要细节,它代表着一种清贫而自在的生活态度。

结尾处,“安知非回仙,寄迹混尘俗”则深化了全诗对隐者的描写和对其精神世界的理解。这里的“回仙”暗指隐者已达到与自然合一、超脱尘世的境界,而“寄迹混尘俗”则表明他虽身在人间,但心灵早已飞翔于高远之处。

最后,“矢诗慕高风,君归傥肯读”这句是对隐者精神追求的一种赞美,也是一种对读者的期待和鼓励,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并欣赏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