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像滹沱河,幽事期可悦
出遨得会稽,辨严未明发。
朔气犯襟裾,露华袭毛发。
仿像滹沱河,幽事期可悦。
旅雁起寒塘,疏林耿明月。
挽彼岁寒姿,然萁共明灭。
岂惟苏奚奴,政可烘履袜。
黎明诣萧寺,饷糜随盥栉。
风廊谑谈僧,蒲团寻老衲。
堂堂大圜照,此渠亲记莂。
缅怀汤惠休,妙理颇诣绝。
超然宴法窟,胸次包禹穴。
阐师远游孙,卓卓霜下杰。
真成一角麟,笑我缘盎鳖。
寂子延陵秀,晖映敌冰雪。
渥洼真龙媒,作驹已汗血。
刮膜藉金篦,嘉言霏玉屑。
德星每难聚,顾兔复易缺。
紫霄上巑岏,石镜悬瑩澈。
幽期不嫌频,难遣芳岁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在蒲塘道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对僧侣生活的向往与赞美。诗中充满了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僧侣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
首句“窗鸡唤晨炊,毂声转水辙”以鸡鸣和车轮转动的声音,生动地展现了清晨的宁静与生机。接着,“出遨得会稽,辨严未明发”描述了诗人前往会稽的旅程,虽未明发,但旅途的严寒与露水的湿润,为旅程增添了几分肃穆与清新。
“朔气犯襟裾,露华袭毛发”进一步渲染了旅程的寒冷与湿润,而“仿像滹沱河,幽事期可悦”则表达了诗人对沿途美景的期待与欣赏。随后的“旅雁起寒塘,疏林耿明月”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夜景图,雁群在寒塘中起舞,疏林间明月高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挽彼岁寒姿,然萁共明灭”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接下来的“岂惟苏奚奴,政可烘履袜”,则以苏奚奴(古代的一种鞋子)烘烤脚袜为例,形象地表达了对温暖与舒适生活的向往。
“黎明诣萧寺,饷糜随盥栉”描绘了诗人清晨到寺庙用餐的情景,体现了他对僧侣生活的向往。之后的“风廊谑谈僧,蒲团寻老衲”则展示了僧侣间的轻松愉快与深厚情谊。
“堂堂大圜照,此渠亲记莂”通过“大圜照”象征佛法的光明普照,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敬仰与追求。接下来的“缅怀汤惠休,妙理颇诣绝”则是对历史上高僧的追忆与赞美,强调了佛法的深奥与玄妙。
“超然宴法窟,胸次包禹穴”表达了诗人对僧侣生活自由超脱的向往,以及对佛法包容万物的赞叹。“阐师远游孙,卓卓霜下杰”则赞美了僧侣们的坚韧与智慧,如同霜下之杰,不畏艰难。
“真成一角麟,笑我缘盎鳖”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达到僧侣般境界的自嘲与谦逊。“寂子延陵秀,晖映敌冰雪”则赞美了僧侣们内心的纯净与明亮,如同冰雪般晶莹剔透。
最后,“渥洼真龙媒,作驹已汗血”以马喻人,表达了对僧侣们内在力量与成就的赞美。“刮膜藉金篦,嘉言霏玉屑”则通过比喻,赞扬了僧侣们智慧的光芒与言语的珍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僧侣生活及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佛法的敬仰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