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喉亢如火,我行迅如䎘
出处:《潼关早发》
明 · 康海
早发潼关道,微风动林木。
长峡百里去,我行正仆仆。
大风变顷刻,万里惨以逐。
树杪闻过沙,何须问平陆。
我口不可开,我身只匍匐。
挽车两少年,行行亦长哭。
云是阌乡人,先世有官禄。
县官急边粮,十户九逃伏。
里长利赂钱,我故苦独速。
太平作男儿,庸调天亦福。
所恨身不长,筋力易羸蹙。
母寡已十年,萧条但空椟。
有田不得耕,有事在忽倏。
近岁严转输,使者日三复。
迢迢百里途,如历经纬轴。
我喉亢如火,我行迅如䎘。
吏来督我行,跃马恨不骛。
使者讨押钱,鞭挞褫我服。
我冤向孰陈,我泪向天瀑。
语终心益伤,声吞色犹恧。
我感少年语,涕泪泫如漉。
皇明百年来,万姓各安育。
草木亦有滋,少年尔曷蹙。
匈奴二三载,骄气如鹯鹔。
主将小儿行,焉能办鍭镞。
尔居见尔难,不见九边族。
一夫八人管,剥削尽膏肉。
往者禁军出,人家无完畜。
膂力代出役,瘁敝内供谷。
土炕亦见夺,何况妻与仆。
此本亡赖子,亡命入军牍。
三帅皆诡随,安知有钤束。
少年尔莫苦,主上正恭穆。
行当致雍熙,边庭永安肃。
尔身当不劳,尔家亦永复。
少年感我言,再拜向天祝。
愿主万年寿,保我有饘粥。
愿民如春草,长养无践殰。
挽车向西去,气色犹睦睦。
长峡百里去,我行正仆仆。
大风变顷刻,万里惨以逐。
树杪闻过沙,何须问平陆。
我口不可开,我身只匍匐。
挽车两少年,行行亦长哭。
云是阌乡人,先世有官禄。
县官急边粮,十户九逃伏。
里长利赂钱,我故苦独速。
太平作男儿,庸调天亦福。
所恨身不长,筋力易羸蹙。
母寡已十年,萧条但空椟。
有田不得耕,有事在忽倏。
近岁严转输,使者日三复。
迢迢百里途,如历经纬轴。
我喉亢如火,我行迅如䎘。
吏来督我行,跃马恨不骛。
使者讨押钱,鞭挞褫我服。
我冤向孰陈,我泪向天瀑。
语终心益伤,声吞色犹恧。
我感少年语,涕泪泫如漉。
皇明百年来,万姓各安育。
草木亦有滋,少年尔曷蹙。
匈奴二三载,骄气如鹯鹔。
主将小儿行,焉能办鍭镞。
尔居见尔难,不见九边族。
一夫八人管,剥削尽膏肉。
往者禁军出,人家无完畜。
膂力代出役,瘁敝内供谷。
土炕亦见夺,何况妻与仆。
此本亡赖子,亡命入军牍。
三帅皆诡随,安知有钤束。
少年尔莫苦,主上正恭穆。
行当致雍熙,边庭永安肃。
尔身当不劳,尔家亦永复。
少年感我言,再拜向天祝。
愿主万年寿,保我有饘粥。
愿民如春草,长养无践殰。
挽车向西去,气色犹睦睦。
鉴赏
这首诗名为《潼关早发》,由明代诗人康海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清晨从潼关出发时所见所感,以及沿途所遇的民生疾苦,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诗的开头描述了清晨的景象:“早发潼关道,微风动林木。”清晨的微风吹拂着树林,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接着,诗人描绘了长途跋涉的艰辛:“长峡百里去,我行正仆仆。”百里的路程,行进艰难,诗人形容自己“我行正仆仆”,形象地表现了旅途的劳顿。
随后,诗人笔锋一转,描述了途中遇到的大风:“大风变顷刻,万里惨以逐。”突然间,大风来袭,万里之遥的天空变得阴沉。诗人通过自然界的变幻,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
诗中还提到了潼关附近的阌乡,那里的人们因为边疆战事频繁,被迫逃离家园,生活困苦:“云是阌乡人,先世有官禄。县官急边粮,十户九逃伏。”县官为了征集边防所需粮食,导致百姓纷纷逃离,生活陷入困境。
诗人表达了对这些苦难百姓的同情:“我口不可开,我身只匍匐。”他无法开口诉说自己的痛苦,只能默默承受。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国家治理的忧虑:“太平作男儿,庸调天亦福。”
最后,诗人以对未来的美好愿景结束全诗:“皇明百年来,万姓各安育。草木亦有滋,少年尔曷蹙。”希望在皇明盛世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如同草木得到滋养一般。同时,诗人也寄语年轻人,鼓励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国家会走向繁荣昌盛,边疆得以安宁。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问题,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