鼙鼓夜达明,角笳竞于邑
出处:《寰州道中》
宋末元初 · 汪元量
穷荒六月天,地有一尺雪。
孤儿可怜人,哀哀泪流血。
书生不忍啼,尸坐愁欲绝。
鼙鼓夜达明,角笳竞于邑。
此时入骨寒,指堕肤亦裂。
万里不同天,江南正炎热。
孤儿可怜人,哀哀泪流血。
书生不忍啼,尸坐愁欲绝。
鼙鼓夜达明,角笳竞于邑。
此时入骨寒,指堕肤亦裂。
万里不同天,江南正炎热。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穷荒:荒凉偏远的地方。六月天:夏季。
地有一尺雪:异常寒冷下雪。
孤儿:失去父母的孩子。
可怜:值得同情。
哀哀:极度悲伤。
书生:读书人。
尸坐:静坐不动。
愁欲绝:极度忧愁。
鼙鼓:战鼓。
夜达明:整夜敲击。
角笳:军中的号角。
入骨寒:刺骨的寒冷。
肤亦裂:皮肤冻裂。
万里:极远的距离。
江南:长江以南地区。
炎热:酷暑。
翻译
在偏远荒凉的六月,地上却积了一尺厚的雪。孤儿们如同可怜的人,悲伤得泪水如血般流淌。
书生们无法忍受哭泣,只能静静地坐着,愁苦得仿佛要断气。
战鼓彻夜敲响直到天明,号角声在城中四处响起。
此时的寒冷深入骨髓,手指冻得皮肤都裂开。
万里之外的天气截然不同,江南此刻正炽热如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北国寒冷与南国炎热形成鲜明对比的画面。开篇“穷荒六月天,地有一尺雪”两句,通过极端的气候状况,展现了北方地区即便是在六月,也可能遭遇罕见的酷寒和大雪,反衬出这里的贫瘠与荒凉。接下来的“孤儿可怜人,哀哀泪流血”两句,则传达了一种深切的同情之情,通过孤儿哀泣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这一自然环境和其中生灵的悲悯。
“书生不忍啼,尸坐愁欲绝”一段,揭示了诗人作为书生的身份,对眼前惨状感同身受,不禁泪下。这种情感表达与之前对孤儿之哀相呼应,使得整体情绪更加沉痛。
“鼙鼓夜达明,角笳竞于邑”两句,则描写了北方边塞的军事氛围,通过军鼓和号角的声音传递出一种紧张与战争的气息。这些声音在夜晚回荡,更增添了一份荒凉与不安。
“此时入骨寒,指堕肤亦裂”一段,再次强调了严酷的自然环境对人的身体和精神的打击。这种极端的温度已经到达了可以冻伤皮肤、导致裂口的地步。
最后,“万里不同天,江南正炎热”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将北方的严寒与南方(江南)的酷热形成强烈对照,展示出中国广袤领土上气候多样的奇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南方温暖环境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感的刻画,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个人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