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课才第六,名品出下中
出处:《自曹还都舟中奉酬子中见寄》
宋 · 刘攽
结束溯都门,欢言瞻上东。
宿舂不成装,徒御殊匆匆。
倾城千万人,髫稚随老翁。
揽袪强我留,路隘马不通。
志微术无多,举动非材雄。
畦隧不知拙,雕朽宁谓工。
尚怜畎亩民,欲使衣食充。
吏课才第六,名品出下中。
岂期此邦人,念我如豳风。
竟惭不赫赫,用底书成功。
人事非有常,物变何必终。
移是趣日新,应谐犹不穷。
耻为坚白辩,判别僻与衷。
由是知命来,但觉心源空。
思君天材异,汗血流骠骢。
定交既非晚,接武昆瀛蓬。
岁月使人惊,冠带昔儿童。
别离过三秋,会合今复同。
新诗思何深,清月醒困蒙。
相哀蹇无成,为客谢诸公。
宿舂不成装,徒御殊匆匆。
倾城千万人,髫稚随老翁。
揽袪强我留,路隘马不通。
志微术无多,举动非材雄。
畦隧不知拙,雕朽宁谓工。
尚怜畎亩民,欲使衣食充。
吏课才第六,名品出下中。
岂期此邦人,念我如豳风。
竟惭不赫赫,用底书成功。
人事非有常,物变何必终。
移是趣日新,应谐犹不穷。
耻为坚白辩,判别僻与衷。
由是知命来,但觉心源空。
思君天材异,汗血流骠骢。
定交既非晚,接武昆瀛蓬。
岁月使人惊,冠带昔儿童。
别离过三秋,会合今复同。
新诗思何深,清月醒困蒙。
相哀蹇无成,为客谢诸公。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曹地返回京都途中,与友人子中的深情交流。诗中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结束溯都门”点明了旅程的起点,诗人离开京都,踏上归途。接着“欢言瞻上东”表达了诗人对京都的眷恋之情,以及对即将重逢的喜悦。然而,现实却不如想象般顺利,“宿舂不成装,徒御殊匆匆”,忙碌的准备未能如期完成,旅途匆忙,透露出一丝无奈。
“倾城千万人,髫稚随老翁”描绘了沿途景象,无论是孩童还是老人,都满怀期待地送别或迎接,体现了浓厚的人情味。面对众人的挽留,诗人感到既感动又无奈,“揽袪强我留,路隘马不通”,道路狭窄,马匹无法通行,无法停留。
接下来的几句“志微术无多,举动非材雄。畦隧不知拙,雕朽宁谓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谦逊认识,认为自己虽无大志,行事也非雄杰之举,但在田间劳作,却能体恤百姓,希望他们衣食无忧。
“尚怜畎亩民,欲使衣食充”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和关怀,即使官职不高,仍希望能有所作为。“吏课才第六,名品出下中”表明了诗人对自己的官位和地位并不满意,渴望有所改变。
“岂期此邦人,念我如豳风”表达了民众对诗人的深厚情感,如同《诗经》中描述的淳朴民风。然而,诗人却因自己的平凡而感到惭愧,“竟惭不赫赫,用底书成功”。
最后,诗人反思人生和命运,认为事物总在变化,不应固守一成不变,“人事非有常,物变何必终”。他拒绝陷入哲学辩论,坚持内心的真诚,“耻为坚白辩,判别僻与衷”。通过这次旅行,诗人更加明白了生命的真谛,“由是知命来,但觉心源空”。
诗中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对自我认知的深入探索,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