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时不可见,觅时何处觅
出处:《诗 其十五》
唐 · 拾得
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
凡愚岂见知,丰干却相识。
见时不可见,觅时何处觅。
借问有何缘,却道无为力。
凡愚岂见知,丰干却相识。
见时不可见,觅时何处觅。
借问有何缘,却道无为力。
注释
寒山:指寒山子,唐代僧人,常住于寒岩,故名。拾得:与寒山齐名的唐代高僧,因常在垃圾堆中拾取食物,故名。
凡愚:平凡而愚昧的人,这里指一般世人。
丰干:唐代高僧,与寒山、拾得并称‘国清三隐’。
见时:相遇的时候。
觅时:寻找的时候。
借问:请问,引出问题的客气说法。
何缘:什么缘分。
无为力:道家哲学中的概念,指不刻意作为,顺应自然的力量。
翻译
寒山住在寒山中,拾得自己捡取所得。平凡愚昧的人怎能理解他们,唯有丰干却能与之相知。
相见之时难以见到,寻找之时又在哪里寻觅。
若问这是什么缘分,只回答说是无为而为的力量。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拾得的作品,它蕴含着深刻的禅机和独到的生活体验。开篇“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两句,是诗人对自己隐居寒冷之山的写照,同时也是对自己精神状态的一个描绘。"凡愚岂见知,丰干却相识"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智慧和真实感受之间差异的认识,以及他与自然界的默契。
在“见时不可见,觅时何处觅”中,诗人通过对比可见与不可见、寻找与未能觅得的矛盾,揭示了禅宗中"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理念。这种对待事物超然物外的态度,是诗人内在世界的一种写照。
末尾“借问有何缘,却道无为力”则流露出一种宿命观和无为自然的哲学思想。这里的"问"和"答"之间,不仅是对人我关系的一种探讨,更反映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因果循环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通过简约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展现了一幅隐逸高僧与自然共鸣的生动画面,同时也透露着禅宗对心性本体的探求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