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秦何必问桃源,朝泊江南暮江北
出处:《野老移家图为谢子兰题》
明 · 袁华
野老移家向何许,乃在吴松之甫里。
治生拟学陶朱公,钓竿欲觅玄真子。
小儿读书坐船头,大儿击楫歌中流。
细君斫脍妇炊黍,老子醉卧芦花秋。
人生真乐不易得,儿女团栾居泽国。
避秦何必问桃源,朝泊江南暮江北。
治生拟学陶朱公,钓竿欲觅玄真子。
小儿读书坐船头,大儿击楫歌中流。
细君斫脍妇炊黍,老子醉卧芦花秋。
人生真乐不易得,儿女团栾居泽国。
避秦何必问桃源,朝泊江南暮江北。
鉴赏
这首明代袁华的《野老移家图为谢子兰题》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宁静画卷。首句“野老移家向何许”,以“野老”自比,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他选择了一个偏远的地方——吴松之甫里,过起了渔樵耕读的生活。
“治生拟学陶朱公,钓竿欲觅玄真子”两句,借用陶朱公(范蠡)和玄真子(晋代隐士)的典故,表明诗人想要效仿他们的智慧与隐逸,过上富足而自由的生活。
接下来,诗人通过“小儿读书坐船头,大儿击楫歌中流”描绘了家庭的温馨场景,孩子们在舟上学业,大儿则在江上唱歌,充满了浓厚的家庭欢乐气氛。
“细君斫脍妇炊黍,老子醉卧芦花秋”一句,描绘了妻子操持家务,自己则在秋日的芦花丛中沉醉,展现了诗人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
最后,“人生真乐不易得,儿女团栾居泽国”强调了家庭和睦、天伦之乐是真正的幸福,而“避秦何必问桃源,朝泊江南暮江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远离尘世喧嚣,随性游走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恬淡,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满足,具有浓厚的田园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