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柴门不见里胥到,野老惟闻日晏眠全文

柴门不见里胥到,野老惟闻日晏眠

出处:《天生黍歌
明 · 杨巍
吾皇圣德一何深,小臣两次受兼金。
买田百亩连沧海,结宇三间傍翠岑。
耕凿自拟他日事,驱驰欲尽平生心。
自从得病放田里,伏枕三年今始起。
为农转觉帝力多,疏懒其如众口何。
不乘款段泽中去,长荷锄犁岭上过。
可喜今逢大有年,官家为政若烹鲜。
柴门不见里胥到,野老惟闻日晏眠
夜来新得满犁雨,南亩有禾深几许。
初闻木绵齐发花,更报荒田皆生秬。
频年赤地愁无禾,谁能不播苗尽吐。
人力虽勤未必然,始知造化功为巨。
清贫已得真宰怜,酒钱不苦无人与。
时当伏腊可作粢,客若远来亦堪茹。
里中贫者无其数,落穗任教村僮取。
感应由来仰至尊,秋成定然酒满盆。
醉祝吾皇亿万寿,以报天高地厚恩。

鉴赏

此诗《天生黍歌》是明代诗人杨巍所作,通过描绘农民在丰年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展现了对皇恩的感激之情以及对自然造化的敬畏之心。

首句“吾皇圣德一何深”,开篇即表达了对君主圣明品德的高度赞扬。接着,“小臣两次受兼金”一句,既体现了臣子对君主恩赐的感激,也暗含了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接下来的几句,诗人描述了自己购田、建屋、务农的生活愿景,以及因病休耕后对农事的重新认识,表达了对帝力的深切感激和对农事的热爱。

“为农转觉帝力多,疏懒其如众口何”两句,既是对帝力的颂扬,也是对农人勤劳的自我反思。诗人意识到,尽管自己性情疏懒,但面对众人的期待,仍需努力耕作。接下来,“不乘款段泽中去,长荷锄犁岭上过”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亲自参与农事的情景,展现了他对农业生活的深情投入。

“可喜今逢大有年,官家为政若烹鲜”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同时也对官府治理的高效表示赞赏。接下来的几句,诗人描绘了丰收后的乡村景象:柴门不再被里胥打扰,老人们悠闲度日,夜晚还有雨水滋润农田,木棉开花,荒田生秬,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最后,“频年赤地愁无禾,谁能不播苗尽吐”两句,回顾了过去几年的歉收,强调了今年丰收的宝贵。诗人认识到,虽然人力勤勉,但自然造化的作用更为巨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感叹自己的清贫生活得到了真宰(即神灵)的眷顾,酒钱虽少,却有人慷慨解囊。诗人还提到,此时可以准备祭祀的粮食,招待远方的客人,甚至还有余粮让村里的穷人们取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在丰年中的喜悦、对自然的敬畏、对君主的感激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思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