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嘈忽似苏门啸,谐会琴音满太清
出处:《观云公所绘听松图为叶平仲作》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黄山之松天下无,云公写入洞庭图。
松声捲起瀑泉水,散作天风落五湖。
洞庭东西二峰好,玉柱金庭栖绮皓。
当年缥缈莫釐间,我亦行携石公姥。
叶子幽居偃盖阴,身如菟丝缠松林。
兴公斋前已楚楚,华阳楼外还森森。
拂地参差多麈尾,无生日说如流水。
声飞天外不因风,千里萧骚犹在耳。
云公最善绘寒声,声自空生亦有情。
嘲嘈忽似苏门啸,谐会琴音满太清。
松声捲起瀑泉水,散作天风落五湖。
洞庭东西二峰好,玉柱金庭栖绮皓。
当年缥缈莫釐间,我亦行携石公姥。
叶子幽居偃盖阴,身如菟丝缠松林。
兴公斋前已楚楚,华阳楼外还森森。
拂地参差多麈尾,无生日说如流水。
声飞天外不因风,千里萧骚犹在耳。
云公最善绘寒声,声自空生亦有情。
嘲嘈忽似苏门啸,谐会琴音满太清。
鉴赏
此诗由明代诗人屈大均创作,题为《观云公所绘听松图为叶平仲作》。诗中描绘了黄山之松的壮观与云公精湛的画艺,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松涛与瀑布水声交织的自然景象,以及洞庭山的秀丽风光。诗人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松树的形态与声音,仿佛能听到松涛与瀑布水声在空中回荡,形成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同时,诗中也赞美了云公的绘画技艺,将松声绘于纸上,赋予了自然之声以情感与生命力。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以及艺术家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