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将六十仍衰病,才乏锱铢过忝尘
出处:《谢刘学录惠诗》
宋 · 陈宓
清时自昔有闲人,不独巢由作外臣。
圣宋每容求退士,名公多得自由身。
年将六十仍衰病,才乏锱铢过忝尘。
若待挂冠年事至,伊谁尽得七旬春。
圣宋每容求退士,名公多得自由身。
年将六十仍衰病,才乏锱铢过忝尘。
若待挂冠年事至,伊谁尽得七旬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清时:太平盛世。巢由:古代隐士巢父和由余。
外臣:隐居不做官的人。
圣宋:圣明的宋朝。
求退士:愿意退隐的人。
自由身:不受束缚的生活。
衰病:身体衰弱多病。
才乏:才能匮乏。
过忝尘:勉强糊口。
挂冠:辞职,挂冠归隐。
七旬春:七十岁的春天,指长寿。
翻译
在清平盛世自古就有闲人,不只是巢父、由余选择做隐士。在圣明的宋朝常常接纳愿意退隐的人,名流们大多能拥有自由的生活。
年纪将近六十仍然体弱多病,才能微薄只能勉强糊口。
如果等待辞官的年纪到来,又有谁能真正享受到七十岁的春天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宓所作,题为《谢刘学录惠诗》。诗中表达的是对清平盛世中退休之人的赞赏和感慨。首句“清时自昔有闲人”,点明了在太平盛世,有一些人选择淡泊名利,过着悠闲的生活。诗人提到巢父与许由,他们是古代的隐逸高士,以此来象征那些自愿退出官场的人。
接下来的“不独巢由作外臣”进一步强调,这种选择并非仅限于巢父和许由,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圣宋每容求退士,名公多得自由身”则赞扬宋朝宽容的态度,允许有才能的人主动请求退隐,让他们能够享有自由自在的生活。
诗人接着感慨自己的境况,“年将六十仍衰病,才乏锱铢过忝尘”,表达了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且身体衰弱,但仍感到才疏学浅,未能做出更多贡献的谦逊之情。最后两句“若待挂冠年事至,伊谁尽得七旬春”以假设的方式,设想如果等到真正退休的年龄,恐怕难以享受到完整的七十个春天,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描绘了宋朝时期士人对于退隐生活的理想和现实考量,展现了诗人对清闲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阶段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