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不闻二月卖新丝,麦苗典尽秋无期
出处:《麦青青》
元 · 潘伯脩
大麦青青三月中,东邻欲尽西邻空。
几人忍死待麦熟,麦方掉头摇晚风。
嗟来麦语汝,天已一月雨。
麦今不自保,况乃未秋先易主。
岂不闻二月卖新丝,麦苗典尽秋无期。
几人忍死待麦熟,麦方掉头摇晚风。
嗟来麦语汝,天已一月雨。
麦今不自保,况乃未秋先易主。
岂不闻二月卖新丝,麦苗典尽秋无期。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潘伯脩的《麦青青》以麦田为背景,描绘了农民在春末夏初时节对麦收的期盼与担忧,以及面对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的无奈与感慨。
诗中首句“大麦青青三月中”,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春天三月,大麦正值生长旺盛之时。接着,“东邻欲尽西邻空”描绘了一幅东边的麦田即将收割完毕,而西边的麦田还一片空旷的景象,对比鲜明,暗示了农事的紧迫与不均。
“几人忍死待麦熟”一句,将农民的生存状态与麦收紧密联系起来,表达了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等待麦子成熟,甚至不惜生命等待的情境,体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麦方掉头摇晚风”则通过动态的描写,展现了麦田在晚风中的摇曳,预示着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同时也蕴含着对未来的不确定与期待。
后半部分,“嗟来麦语汝,天已一月雨”,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麦田以情感,表达对连续降雨的担忧,预示着可能影响麦收的不利天气。接下来的“麦今不自保,况乃未秋先易主”,进一步强调了麦田面临的困境,不仅当前的生长受到威胁,未来也可能因社会因素而改变命运,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
最后,“岂不闻二月卖新丝,麦苗典尽秋无期”,通过类比,指出农民不仅要面对自然界的挑战,还要承受社会经济的压力,如二月卖新丝所得不足以维持生活,麦苗被典当却无法保证秋天的收成,形象地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难与困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深刻反映了元代农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