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奇学蛇行,那复顾泥泞
出处:《包山纪游》
清 · 韩是升
我读先公诗,颇识包山胜。
积想二十年,今始鼓游兴。
嘉平月初吉,帆自胥口进。
百里乘长风,波光静如镜。
暮投消夏湾,一村无二姓。
重门肃我入,主人颇加敬。
越日游石公,林峦最明靓。
归舟泊龙渚,怪石列奇阵。
三宿枕山楼,风雨入清听。
壶觞乐晨夕,淹留不为病。
停午烟雾开,饭罢理鞍镫。
破腊梅解苞,寒香逗樵径。
林屋路转幽,仙源隔凡圣。
探奇学蛇行,那复顾泥泞。
蝙蝠红朱砂,仙人绿云鬓。
恍惚梦见之,逢人作谈柄。
斜阳下西岩,枉道穿密荫。
枇杷正著花,古寺出清磬。
秉烛纪胜游,累牍不能竟。
所嗟限重湖,桅樯托身命。
来去冲洪涛,后会那可定。
先公两游览,遗翰实左证。
小子寻旧踪,按图索神骏。
闻者或见疑,到则真可信。
洪荒未辟前。
灵异于此孕。
一经花石纲,采凿苦难禁。
山人指云根,云是朱勔剩。
艮岳今劫灰,名山永留镇。
吾亦旅泊人,长歌等鸿印。
积想二十年,今始鼓游兴。
嘉平月初吉,帆自胥口进。
百里乘长风,波光静如镜。
暮投消夏湾,一村无二姓。
重门肃我入,主人颇加敬。
越日游石公,林峦最明靓。
归舟泊龙渚,怪石列奇阵。
三宿枕山楼,风雨入清听。
壶觞乐晨夕,淹留不为病。
停午烟雾开,饭罢理鞍镫。
破腊梅解苞,寒香逗樵径。
林屋路转幽,仙源隔凡圣。
探奇学蛇行,那复顾泥泞。
蝙蝠红朱砂,仙人绿云鬓。
恍惚梦见之,逢人作谈柄。
斜阳下西岩,枉道穿密荫。
枇杷正著花,古寺出清磬。
秉烛纪胜游,累牍不能竟。
所嗟限重湖,桅樯托身命。
来去冲洪涛,后会那可定。
先公两游览,遗翰实左证。
小子寻旧踪,按图索神骏。
闻者或见疑,到则真可信。
洪荒未辟前。
灵异于此孕。
一经花石纲,采凿苦难禁。
山人指云根,云是朱勔剩。
艮岳今劫灰,名山永留镇。
吾亦旅泊人,长歌等鸿印。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韩是升的《包山纪游》描绘了作者对先人游历包山遗迹的探访与感悟。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二十年间对包山胜景的向往和最终实现游历的喜悦。他乘船顺风而行,欣赏波光如镜的江面,傍晚时分抵达消夏湾,感受到村庄的宁静与淳朴。次日游览石公山,林峦秀美,石阵奇特,他在山楼中住宿,聆听风雨声,享受着清晨与傍晚的壶觞之乐,流连忘返。
诗人深入探索,仿佛穿越仙源,体验了超凡脱俗的意境。沿途的自然景色如梅苞初绽、石根云根、古寺清磬,都成为他记录胜迹的素材。然而,他也感叹于历史变迁,包山曾因艮岳之役遭受破坏,如今只剩遗迹,但仍保留着灵异之气。诗人以自己的游历为证,鼓励他人亲自探寻,以亲身经历验证传说的真实性。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旅途生活的热爱。通过文字,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包山风景的深深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