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寻净土羼遗民,奈此泥犁黑劫沦
出处:《和蟫窟棉兰移居韵 其四》
清末民国初 · 施士洁
欲寻净土羼遗民,奈此泥犁黑劫沦。
东海昔年迟蹈我,北山今日恐驱人。
坡翁抵死居无竹,老子平生患有身。
万古阎浮诗冢在,蘧庐天地一微尘。
东海昔年迟蹈我,北山今日恐驱人。
坡翁抵死居无竹,老子平生患有身。
万古阎浮诗冢在,蘧庐天地一微尘。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与反思。首句“欲寻净土羼遗民”,诗人渴望找到一片净土,让那些遗世独立的人得以栖息,流露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然而,“奈此泥犁黑劫沦”一句,揭示了现实的残酷,即使在最底层的社会中也充满了苦难,这种对比强烈地凸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东海昔年迟蹈我,北山今日恐驱人”两句,通过时空的转换,暗示了历史的轮回与社会变迁中的不变之痛。东海与北山的比喻,既是对过去与未来的遥想,也是对社会变迁中人性的拷问。
“坡翁抵死居无竹,老子平生患有身”引用苏轼(坡翁)和庄子(老子)的典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束缚的无奈。苏轼虽有“无竹令人俗”的感慨,但依然追求精神的自由;而庄子则以“患有身”表达了对肉体束缚的超脱。
最后,“万古阎浮诗冢在,蘧庐天地一微尘”两句,将个人的悲欢置于宇宙的广阔背景之下,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与宇宙永恒的深刻思考。诗冢象征着文化的传承,而个人的生命则如同宇宙间的一粒微尘,渺小而短暂。这一对比,既是对历史长河中个体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文化传承与个人价值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人生、文化和宇宙的多重思考,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