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一龙食系其喉,挥万力士乘其头
出处:《龙角歌和崔公度伯易》
宋 · 王令
尝闻螾出轩辕丘,其长百寻围十牛。
民惊臣愕争论詶,帝亦谓应土德修。
赐螾傍海连十洲,俾朝食壤暮饮流。
仍命九龙狎其游,视龙有角急起羞。
亟去诉帝龙有忧,帝怜不呵许为谋。
召一龙食系其喉,挥万力士乘其头。
披肉断角塞螾求,螾取而冠万鬼?。
雷号电泣竟莫救,鼋擗鼍踊吊蛟虬。
奋穴出哭劳鳝鳅,八龙怒走乞天仇。
天赐六丁皆剑矛,取螾拔角磔大幽。
下龙载帝问何由,臣攀堕髯不可留。
竟去不知天所尤,龙冤虽复骨不收。
传流下古说易浮,我闻其语疑有由。
以龙易螾理若不,爱不知蔽似有繇。
人皆伤龙为叹啾,我独鄙其与祸投。
尝闻龙德神自周,出飞于天入海休。
弃此不处与螾俦,以养就人理固偷。
果死以此嗟何仇,我来但爱遗角觓。
是非欲竟理莫搜,君学穷物功搳掊。
其说独挽万茧抽,当有实论破众廋,勉矣投以钓海钩。
民惊臣愕争论詶,帝亦谓应土德修。
赐螾傍海连十洲,俾朝食壤暮饮流。
仍命九龙狎其游,视龙有角急起羞。
亟去诉帝龙有忧,帝怜不呵许为谋。
召一龙食系其喉,挥万力士乘其头。
披肉断角塞螾求,螾取而冠万鬼?。
雷号电泣竟莫救,鼋擗鼍踊吊蛟虬。
奋穴出哭劳鳝鳅,八龙怒走乞天仇。
天赐六丁皆剑矛,取螾拔角磔大幽。
下龙载帝问何由,臣攀堕髯不可留。
竟去不知天所尤,龙冤虽复骨不收。
传流下古说易浮,我闻其语疑有由。
以龙易螾理若不,爱不知蔽似有繇。
人皆伤龙为叹啾,我独鄙其与祸投。
尝闻龙德神自周,出飞于天入海休。
弃此不处与螾俦,以养就人理固偷。
果死以此嗟何仇,我来但爱遗角觓。
是非欲竟理莫搜,君学穷物功搳掊。
其说独挽万茧抽,当有实论破众廋,勉矣投以钓海钩。
注释
轩辕丘:古代神话中的山名,象征着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土德:中国古代五行观念中,土对应帝王的德行。
傍海连十洲:形容地域广大,连接多个岛屿。
鼋擗鼍踊:鼋和鼍(鳖)的动作,表示悲痛和哀悼。
六丁:古代神话中的六位神将。
剑矛:武器,象征力量和正义。
大幽:指强大的敌人或神秘的存在。
堕髯:胡须脱落,形容情绪激动或无奈。
偷:形容行为不正当或苟且。
翻译
曾听说蚯蚓出自轩辕丘,身长可达百寻围十头牛。百姓惊慌臣子愕然,争论不休,认为这是土德的显现。
帝王赐予蚯蚓大海边的土地,让它早晚食土饮水。
还命令九条龙与其嬉戏,见到有角的龙它会害羞地离开。
它急忙跑去告诉帝王,龙有忧虑,帝王怜悯并答应帮忙。
召来一条龙,将蚯蚓系在它喉咙,动员大力士压住它的头部。
剖开肉质,切断角,救出蚯蚓,它被尊为万鬼之首。
雷鸣电闪也未能救它,龟鳖哀悼,鳝鳅悲泣。
八条龙愤怒离去,向天求助,天赐六丁持剑矛斩杀大幽。
下龙载着帝王询问原因,臣子拉扯胡须无法阻止。
最终离去,无人知其罪过,龙的冤屈骨骸未收。
传说流传下来,容易被人遗忘,我听闻此事觉得有因。
用龙换蚯蚓的道理似乎不妥,爱的力量可能遮蔽了真相。
人们都为龙的遭遇哀叹,我却鄙视它选择与祸共存。
听说龙的美德神一般周全,翱翔天空,潜入海洋。
放弃这样的地位与蚯蚓为伍,为了人类利益显得卑劣。
果然因此丧生,让人疑惑仇恨何在,我只爱那遗下的角。
是非难以明辨,你应深入探究万物,提出独到见解。
你的观点能拨开重重迷雾,期待你能给出切实的论断。
努力吧,就像钓鱼者等待海钩的收获。
鉴赏
这首诗名为《龙角歌和崔公度伯易》,出自宋代诗人王令之手。从内容上看,诗中讲述了一个关于龙与螾的传说故事,其中龙与螾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奇异事件,最终以龙角成为万鬼冠饰结束。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来描绘螾的巨大,以及民众和臣子的惊讶与争论。帝王对此事的解释是这应验了土德之修,这里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神圣观念。
随后,诗中描述了龙角被用作万鬼冠饰这一奇特的情节,并且通过“雷号电泣”、“鼋擗鼍踊吊�ẩu虬”等词汇来渲染一种超自然和恐怖的氛围。同时,八龙的怒走与帝王的提问也增添了故事的紧张感。
在后半部分,诗人开始表达自己的看法,认为以龙易螾是不合理的,且人们对于龙的伤害是愚蠢的行为。龙角成为遗物,而诗人的态度则是独到的反思。此处体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质疑以及对自然之美与神圣性的赞美。
最后一句“勉矣投以钓海钩”表明诗人对于这种奇特事件的解释持一种坚决而探索的态度,通过这首诗,王令不仅展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技巧,也传达了一种超越常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