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学见皮肤止,圣处非口耳传
出处:《题杂书卷六言三首 其三》
宋 · 刘克庄
若稽古至三万,道德经亦五千。
俗学见皮肤止,圣处非口耳传。
俗学见皮肤止,圣处非口耳传。
注释
若:如果。稽古:追溯古代。
至:到。
三万:三万卷。
道德经:《道德经》(古代哲学著作)。
亦:也。
五千:五千言(古代书籍篇幅单位)。
俗学:世俗学问。
见:了解。
皮肤:表面,浅薄。
止:停止,仅限于。
圣处:深奥之处,神圣的地方。
非:不是。
口耳传:口头传授,仅凭听说。
翻译
如果追溯到古代的学问,累积已有三万卷之多。而《道德经》这部经典,内容却只有五千言。
鉴赏
这是一首融合了道家思想与儒家修养的诗句,颇具深意。"若稽古至三万"中,“稽”字有考查之意,而“古至三万”则是指远古时代,由此可见作者在寻求更为久远和本源的智慧。“道德经亦五千”直接点出了道家经典《道德经》的重要性,暗示了对这部经典深刻理解的渴望。
"俗学见皮肤止"一句,表达的是世人常见的浅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如同皮肤之下的浅见。"圣处非口耳传"则是说真正的圣贤之道,并不只是通过口耳相传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深入体悟和实践。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于知识与修养的深刻追求,认为真正的学问和智慧不是浅尝辄止就能达到的,而是要通过深厚的修为和内在的领悟才能真正把握。这也体现出了古代文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他们对于知识传承方式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