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太宰忍乘黄屋诳,都人空望翠华归全文

太宰忍乘黄屋诳,都人空望翠华归

出处:《读靖康杂书有感
宋 · 周密
误国狂奸亦可悲,国危身亦蹈危机。
燕山复地功何有,海上寻盟事已非。
太宰忍乘黄屋诳,都人空望翠华归
东都节义惟刘李,颈血犹能溅帝衣。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周密对靖康之难的感慨之作,通过对比误国奸臣与忠贞之士的行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和对忠义精神的颂扬。

首联“误国狂奸亦可悲,国危身亦蹈危机”,开篇即点明了主题,将误国的奸臣与国家的危亡紧密联系起来,指出奸臣的行径不仅祸国殃民,也使自身陷入危险的境地,体现了诗人对奸臣行为的谴责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颔联“燕山复地功何有,海上寻盟事已非”,进一步揭示了奸臣的作为对国家的破坏作用。燕山复地,象征着收复失地的希望,但奸臣的所作所为却使得这一目标变得遥不可及;海上寻盟,意指寻求盟友以图自保,但最终却事与愿违,凸显了奸臣行为的失败和国家面临的困境。

颈联“太宰忍乘黄屋诳,都人空望翠华归”,将矛头直接指向了那些在国家危难之际仍贪图权位、欺骗民众的高层官员。太宰(宰相)本应是国家的栋梁,却利用权势欺骗百姓,而都城的百姓只能徒劳地期盼皇帝的归来,表达了对这些高层腐败现象的强烈批判。

尾联“东都节义惟刘李,颈血犹能溅帝衣”则转向对忠贞之士的颂扬。刘李二人在东都坚守节义,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君王,其忠诚与勇气令人敬佩。颈血溅帝衣,既是对他们英勇行为的描述,也是对他们高尚情操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误国奸臣与忠贞之士的鲜明对比,深刻反映了南宋时期国家内外交困、忠奸对立的社会现实,以及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忠义精神的崇高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