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闻闾里间,欢声变嗟吁
出处:《和徐漕苦雨之什》
宋 · 李光
泽国三月雨,浩渺灌室庐。
燮调归化工,佞佛计已疏。
乘时舞鳅鳝,快意凫鹜趋。
君来持龙节,问俗浮江湖。
风涛正豗蹙,斯民岂宁居。
一饱不可期,况乃供军须。
素怀澄清志,慷慨时登车。
田畴得安业,十郡通有无。
阴霾会消释,清风为驱除。
渐闻闾里间,欢声变嗟吁。
燮调归化工,佞佛计已疏。
乘时舞鳅鳝,快意凫鹜趋。
君来持龙节,问俗浮江湖。
风涛正豗蹙,斯民岂宁居。
一饱不可期,况乃供军须。
素怀澄清志,慷慨时登车。
田畴得安业,十郡通有无。
阴霾会消释,清风为驱除。
渐闻闾里间,欢声变嗟吁。
鉴赏
此诗描绘了宋朝时期江南地区三月连绵不绝的雨水景象,以及雨水给当地民众生活带来的困扰与挑战。诗人李光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水对农田、民生的影响,以及官府官员在面对困境时的积极作为。
首句“泽国三月雨,浩渺灌室庐”描绘了江南水乡三月时节雨水充沛,水汽弥漫,几乎将房屋淹没的景象。接着,“燮调归化工,佞佛计已疏”两句,表达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暗示了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应过度依赖宗教或其他非自然因素解决问题。
“乘时舞鳅鳝,快意凫鹜趋”形象地描绘了雨水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如鳅鳝在水中欢快游动,鸭鹅在雨中自由嬉戏,生动展现了雨水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君来持龙节,问俗浮江湖”则点明了官员的到来,他们带着使命,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体现了官员的责任与担当。
“风涛正豗蹙,斯民岂宁居”描述了恶劣天气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强调了自然灾害对社会稳定的威胁。
“一饱不可期,况乃供军须”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民生艰难,不仅个人温饱成问题,军队的供给也成了沉重负担。
“素怀澄清志,慷慨时登车”表现了官员面对困难时的决心与勇气,即使面临重重挑战,仍坚持为民服务,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田畴得安业,十郡通有无”表达了通过官员的努力,使得农田得以恢复生产,物资流通顺畅,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阴霾会消释,清风为驱除”象征着通过努力,困难终将过去,新的希望与机遇即将到来。
最后,“渐闻闾里间,欢声变嗟吁”描绘了随着情况的好转,百姓从之前的愁苦变为欢声笑语,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感激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与社会生活的丰富画面,更蕴含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对官员责任的期待,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