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榻生寒秋气润,柴门涌月夜涛寒
出处:《题沧州丹室卷》
明 · 薛瑄
道人结屋沧州里,四面阑干枕碧湍。
石榻生寒秋气润,柴门涌月夜涛寒。
鸾凰佩影空中见,龙虎丹光水底蟠。
清绝一尘飞不到,蓬壶元只在人间。
石榻生寒秋气润,柴门涌月夜涛寒。
鸾凰佩影空中见,龙虎丹光水底蟠。
清绝一尘飞不到,蓬壶元只在人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人在沧海之滨结庐而居的隐逸生活,四周环绕着碧绿湍急的水流,营造出一种静谧而超凡脱俗的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道人的生活环境与心境。
首联“道人结屋沧州里,四面阑干枕碧湍”,开篇即点明了道人居住的位置——在沧海之滨,四周以栏杆围绕,紧邻碧绿的湍流,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亲近自然的意境。
颔联“石榻生寒秋气润,柴门涌月夜涛寒”,进一步描绘了道人的居住环境。石榻上似乎弥漫着秋日的凉意,空气湿润,而夜晚,月光从柴门涌出,映照着波涛,更添一份寒意。这两句通过“寒”字的反复使用,渲染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
颈联“鸾凰佩影空中见,龙虎丹光水底蟠”,转而描写道人的精神世界。空中仿佛能看到鸾凤的佩饰之影,象征着高洁的品德和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水底则盘旋着龙虎的丹光,暗喻道人修炼的内功深厚,与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相融合。
尾联“清绝一尘飞不到,蓬壶元只在人间”,总结全诗,表达了对道人生活的赞美。这里的“一尘”指微小的尘埃,暗示道人生活的纯净无染;“蓬壶”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山,此处用来形容道人所处的环境如同仙境一般,清绝而远离尘嚣,实则就在人间,体现了道人生活的理想化与现实的和谐统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象征手法,展现了道人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宁静与高远,是一首富有哲思和艺术美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