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绘笔尽芳妍,更问尊前老文学
庭前春色谁最妍,二女解佩来江边。
沉沉华屋清夜起,火树银花月如水。
自然颜色变韶稚,况乃新妆露初洗。
春初艳粉秋初莲,绛绡广袂罗群仙。
华清池畔娇无力,赤凤楼中困未眠。
后来更许谁相拟,海棠欲睡薰秾李。
亦知等级且追陪,格外风流不相似。
一枝乞得归茅屋,窗里铜瓶窗外竹。
不禁清绝意萧然,大似佳人依草木。
阆苑花无世上缘,收香还入四禅天。
明朝风雨催归去,花月重圆又一年。
神情邃美肤粗恶,泾渭由来两清浊。
要求绘笔尽芳妍,更问尊前老文学。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通神钱:比喻珍贵罕见的事物。春色:指春天的美景。
妍:美丽。
解佩:解下装饰品,此处指女子出水。
沉沉:形容夜晚深沉寂静。
火树银花:形容夜晚灯火辉煌。
韶稚:青春年少的样子。
新妆:刚化的妆容。
艳粉:鲜艳的粉色花朵。
莲:莲花。
绛绡:红色的薄绸。
赤凤楼:宫殿名。
海棠欲睡:形容海棠花含苞待放。
等级:社会地位或阶层。
茅屋:简陋的房屋。
铜瓶:古时常见的室内装饰。
萧然:清冷、寂寥。
阆苑:仙境。
四禅天:佛教中的四大禅定境界。
尊前:酒杯前。
老文学:有学问的长者。
翻译
你家不种神奇的钱币,只在庭院前种植春天的色彩。庭院前的春色谁最美?两位少女解下佩饰来到江边。
深宅静夜中起身,灯火如树银花,月光如水般明亮。
自然的色彩因洗净而显得娇嫩,更何况是新妆后的她们。
春天的花朵像鲜艳的粉,秋天的莲花似洁白的纱,仙女们身着广袖罗裙。
华清池边她们娇弱无力,赤凤楼中困倦难眠。
以后还有谁能与她们相比?海棠欲睡,李花浓郁。
虽然地位不同,但她们格外风流,与常人不同。
一支花被乞求带回茅屋,铜瓶在窗内,竹子在窗外。
这景色让人心生清冷,仿佛美人依偎于草木间。
阆苑中的花没有尘世之缘,香气回归到四禅天的世界。
明日风雨催促离去,花月重逢又是新的一年。
她们的神情深邃美丽,皮肤虽粗糙,但气质出众。
画家们尽力描绘她们的芳华,酒席前的老文学家也在询问更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园林图景。诗人通过对庭院内外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欣赏之情。
开篇“君家不种通神钱,只种春色留庭前”两句,以轻松的笔触介绍了园中不种普通作物,而是专门培育留存春天的花色。这既展现了主人对美的追求,也映射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接着,“庭前春色谁最妍,二女解佩来江边”描绘了园中的春色与远处江边的美丽女子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这里的“二女”可能是指园中的人物装饰或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美好形象。
“沉沉华屋清夜起,火树银花月如水”一段,则通过对夜景的描写,使人仿佛能听见那静谧而又不失华丽之夜的呼唤。这里的“火树银花”可能是指园中装饰的灯光与白昼的花朵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梦幻效果。
诗人随后写道:“自然颜色变韶稚,况乃新妆露初洗。”这两句表达了对自然界中万物更新换代之美的赞赏,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女性容貌和装扮的欣赏。
“春初艳粉秋初莲,绛绡广袂罗群仙”一段,通过对不同季节花卉的描写,以及对华丽服饰的细致勾勒,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无限喜爱和追求。
“华清池畔娇无力,赤凤楼中困未眠”则是从一个更为私密的角度出发,描绘了一种柔弱而又不失高贵的情景。诗中的“我”似乎沉浸在这种美好之中,难以入睡。
紧接着,“后来更许谁相拟,海棠欲睡薰秾李”两句,通过对未来的美好预期和对现实中美人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永恒追求和向往。
“亦知等级且追陪,格外风流不相似”则是从一个更为超脱的角度出发,谈论了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和评价,以及与众不同的个人品味。
最后,“一枝乞得归茅屋,窗里铜瓶窗外竹。不禁清绝意萧然,大似佳人依草木。阆苑花无世上缘,收香还入四禅天”几句,以一种超脱尘世的姿态结束了全诗。在这里,“一枝乞得归茅屋”可能象征着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而“窗里铜瓶窗外竹”则是这种生活中自然与人造物质美的和谐共存。
整首诗通过对园林景致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深切感受和永恒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