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手痛罹鸣鹡难,焚裘梦断树萱乡
出处:《读祖宗伯公临难遗弟诗有感》
宋 · 罗荣祖
豫章风节振荆湘,匪为殷亡为晋亡。
执手痛罹鸣鹡难,焚裘梦断树萱乡。
三诗聊寄忠臣愤,九死宁回国士肠。
一展遗编一兴慨,令人千载挹辉光。
执手痛罹鸣鹡难,焚裘梦断树萱乡。
三诗聊寄忠臣愤,九死宁回国士肠。
一展遗编一兴慨,令人千载挹辉光。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豫章:古代地区名,今江西南昌一带。振:激励,振奋。
荆湘:泛指湖北湖南地区。
殷亡:指殷商的灭亡。
晋亡:指晋朝的衰落或灭亡。
鸣鹡:鹡鸰鸟,比喻困境中的哀鸣。
萱乡:象征故乡或亲人的地方。
忠臣愤:忠诚之士的愤怒或不平。
国士:指具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
遗编:遗留的著作或文献。
兴慨:激发感慨。
挹辉光:汲取、欣赏他们的光辉。
翻译
豫章的风骨激励着荆湘之地,不是为了殷朝的灭亡,而是为了晋朝的衰败。紧握双手,悲痛地经历着如同鹡鸰鸟般的艰难困苦,焚烧的皮衣之梦在萱草故乡破碎。
三首诗寄托着忠诚之士的愤慨,即使面临九死一生,也要保全士人的气节。
翻开遗著,读来感慨万分,这些人的光辉事迹将被后人千年传颂。
鉴赏
这首宋诗《读祖宗伯公临难遗弟诗有感》表达了诗人罗荣祖对先人祖宗伯公在面临危难时,向弟弟寄托忠贞之志和家国情怀的深深感慨。首句“豫章风节振荆湘”赞扬了祖宗伯公高尚的节操如同豫章(一种竹子)般坚韧,影响深远至荆湘之地。接下来,“匪为殷亡为晋亡”暗示了他并非因商朝灭亡而悲,而是为晋朝的衰落感到痛心。
“执手痛罹鸣鹡难”描绘了临别时的悲痛场景,鹡鸰鸟的哀鸣象征着兄弟离散的艰难时刻。“焚裘梦断树萱乡”则借典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焚烧皮衣的梦境中断于异乡,寓含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三诗聊寄忠臣愤,九死宁回国士肠”进一步揭示了祖宗伯公以诗抒发忠诚与愤慨的决心,即使面临生死九重,也绝不改变爱国之心。“一展遗编一兴慨”读其遗作,诗人不禁感慨万分,对先人的精神感到敬仰。
最后,“令人千载挹辉光”总结全诗,赞美祖宗伯公的精神光照千秋,激励后人长久地追慕和学习。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对忠贞气节的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