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称议礼家,聚谈如聚讼
出处:《寄谢吴司空推荐议大礼四首》
明 · 孙绪
古称议礼家,聚谈如聚讼。
矛盾各门墙,隔越若楚宋。
纷纭无定说,嗫嚅徒口诵。
庙堂富才猷,德光望弥重。
指挥定仪注,检束谁敢纵。
顾我葑菲才,落落莫与共。
明公重遐遗,一言思我供。
老马还识途,爨桐亦可用。
目断江东云,空切贤臣颂。
矛盾各门墙,隔越若楚宋。
纷纭无定说,嗫嚅徒口诵。
庙堂富才猷,德光望弥重。
指挥定仪注,检束谁敢纵。
顾我葑菲才,落落莫与共。
明公重遐遗,一言思我供。
老马还识途,爨桐亦可用。
目断江东云,空切贤臣颂。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孙绪所作的《寄谢吴司空推荐议大礼四首》中的第一首。诗中描绘了在讨论礼仪时,人们意见分歧,各执一词,如同辩论一般的情形。诗人以“古称议礼家”开篇,点明主题,接着描述了不同观点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形象地比喻为“楚宋”,即古代两个相邻的国家,虽近在咫尺却难以沟通理解。
诗人进一步指出,在这种纷乱的讨论中,没有定论,人们只是徒然地口诵理论,而真正的领导者——庙堂之上的“德光”(可能指品德高尚的君主或大臣)则能统一思想,制定出恰当的礼仪规则,约束众人不敢放肆。诗人自谦为“葑菲才”,即自己才能平庸,难以与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并肩作战。
然而,面对这样的情况,诗人并未感到绝望,反而对“明公”(即吴司空,可能是指推荐他参与讨论的高官)表达了感激之情,认为即使自己能力有限,但“老马还识途,爨桐亦可用”,即老马还能识得归途,烧裂的桐木也能被利用,以此表明自己虽不才,但在适当的情况下仍能有所贡献。
最后,诗人以“目断江东云,空切贤臣颂”结束,表达了对江东贤臣的怀念和敬仰,同时也暗示了自己虽身处异处,但心系国家,渴望能像那些贤臣一样,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身角色定位的谦逊态度以及对理想抱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