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处讥嘲地,谁为长厚人
出处:《酬王安之闻罢真率会》
宋 · 司马光
闭关宁是率,辞疾似非真。
既处讥嘲地,谁为长厚人。
虚舟非有意,飘瓦不须嗔。
此过如何赎,清秋宴席陈。
既处讥嘲地,谁为长厚人。
虚舟非有意,飘瓦不须嗔。
此过如何赎,清秋宴席陈。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闭关:指隐居或避免社交。宁:宁愿。
率:直率,坦诚。
辞疾:推辞疾病,实则可能指拒绝某种邀请或责任。
非真:并非真实意图。
讥嘲地:受到嘲笑和讽刺的环境。
长厚人:宽容厚道的人。
虚舟:比喻无目的或不受控制的事物。
飘瓦:比喻不受欢迎的打扰或批评。
嗔:恼怒,责怪。
赎:弥补,挽回。
清秋宴席:清冷的秋季宴会,象征困境中的聚会。
翻译
闭门不出宁愿如此,表面上看似并非真心拒绝。身处众人嘲讽之中,哪里还有宽厚之人能理解我?
如同无目的的空舟,无需为此烦恼,即使瓦片飘落也无需动怒。
这样的错误该如何弥补?只有在清秋的宴席上寻求解脱。
鉴赏
这首诗是一位文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自我表达和感慨。从字里行间,可见诗人在面对外界的讥嘲时,保持着超然物外的态度。
"闭关宁是率,辞疾似非真"表明诗人对于外界的诽谤和误解持有一种淡然的态度,不以为意。"既处讥嘲地,谁为长厚人"则表现了诗人的自信,即便身处是非之地,也有清醒的自我认识,知道真正的品格不易被毁谤所动摇。
"虚舟非有意,飘瓦不须嗔"用比喻的手法,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对外界变幻的宽容。"此过如何赎,清秋宴席陈"则是在思考如何从这次经历中获得教训,同时也展现了一种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待。
整首诗体现了古代文人面对社会偏见和误解时的高洁品格,以及他们通过内心修养来应对外界变动的一种超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