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鸟不识人,时来拂冠冕
出处:《从天平节度使游平流园》
唐 · 曹邺
池塘静于寺,俗事不到眼。
下马如在山,令人忽疏散。
明公有高思,到此遂长返。
乘兴挈一壶,折荷以为盏。
入竹藤似蛇,侵墙水成藓。
幽鸟不识人,时来拂冠冕。
沿流路若穷,及行路犹远。
洞中已云夕,洞口天未晚。
自怜不羁者,写物心常简。
翻愁此兴多,引得嵇康懒。
下马如在山,令人忽疏散。
明公有高思,到此遂长返。
乘兴挈一壶,折荷以为盏。
入竹藤似蛇,侵墙水成藓。
幽鸟不识人,时来拂冠冕。
沿流路若穷,及行路犹远。
洞中已云夕,洞口天未晚。
自怜不羁者,写物心常简。
翻愁此兴多,引得嵇康懒。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寺:寺庙。俗事:世俗事务。
下马:下车。
疏散:心情舒畅。
高思:高远的思想。
乘兴:带着兴趣。
折荷以为盏:摘荷叶做酒杯。
侵墙水成藓:水渍使墙壁长出青苔。
拂冠冕:轻轻拂过帽子。
穷:尽头。
云夕:黄昏。
不羁:不受拘束。
懒:懒散。
翻译
池塘静谧深藏寺,世俗之事无从见。下车如至山间游,心境顿时宽广舒展。
尊贵的先生思绪高远,至此愿长久停留。
兴致勃勃提壶而来,摘荷叶作杯盏。
竹藤缠绕如蛇舞,水迹斑驳墙上生苔藓。
幽静鸟儿不知人,偶尔飞过轻拂帽檐。
沿溪小径看似尽头,实则路途尚长远。
洞内已近黄昏时,洞口外天色尚早。
自嘲我这不受拘束之人,描绘事物总显简洁。
忧虑这雅兴太浓,连累嵇康也懒得动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寺庙池塘景象,远离尘嚣,连马匹下榻也似置身于山中,给人以超然物外之感。诗中的“明公”有着高远的思想,在此地便决定长久停留。诗人借着兴致随手携带一壶酒,用荷叶作为酒盏,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悠闲情怀。
诗中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如竹藤蜿蜒如蛇,水流侵墙长成苔藓,以及幽深处的鸟儿不识人间往事,只在时而至时拂过行人的帽子,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境。
“沿流路若穷”一句,则透露出诗人漫步于溪流之旁,虽路途似乎走到尽头,但行进中仍旧觉得路程尚远。最后,“洞中已云夕,洞口天未晚”两句,更形象地表达了时间在不同空间的感知差异。
诗人的自我怜悯,以及对物质世界的简单写照,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胸怀。而“翻愁此兴多,引得嵇康懒”则是诗人通过这次游园的经历,触发了对古代隐逸之士嵇康的怀念,表达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