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明主何尝不用儒,相门出相文可无全文

明主何尝不用儒,相门出相文可无

出处:《四舍人生日
金末元初 · 李俊民
骥之子,凤之雏,精彩丰容美且都。
年至十二三,头角己异同队鱼。
积善之家庆有馀,掌中幸得双明珠。
定知他日必充闾,不妨更读古人书。
绛帐先生当今之范模,步亦步,趋亦趋,执经北面预先讲唐虞。
明主何尝不用儒,相门出相文可无
岂独手撚金仆姑,能骑生马驹,然后称为大丈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在成长过程中展现出非凡潜力与才能的少年形象。开篇以“骥之子,凤之雏”比喻其天赋异禀,犹如骏马之子与凤凰之雏,预示着非凡的未来。接着描述少年至十二三岁时,已展现出与同龄人截然不同的卓越之处,如同鱼群中的佼佼者。

“积善之家庆有馀”,强调了家族的美德与福泽,为少年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掌中幸得双明珠”则比喻少年如同掌中的两颗珍贵明珠,预示着他将拥有不凡的成就。诗人进一步预言,少年未来必定光耀门楣,不仅才华横溢,还应广泛阅读古人的智慧之书,不断充实自我。

随后,诗人以“绛帐先生”作为典范,暗示少年应效仿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无论是步伐还是行动都应紧跟其后,学习并实践唐虞时期的治国之道。尽管在古代,明君往往重视儒家思想,但诗人也指出,出身于相门的少年,即使未直接参与政治,其文采同样可以影响社会,甚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最后,诗人通过“岂独手撚金仆姑,能骑生马驹”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少年不仅在文才上出众,在武艺上也同样卓越,展现出其全面发展的特质。这样的少年,无疑能够成为真正的“大丈夫”,不仅在学问上有所建树,也在品德和能力上达到高标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位少年成长历程的描绘,寄寓了对年轻一代的深切期望,鼓励他们不仅要追求学术上的成就,更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全面的能力,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