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野桥下,暮色起古愁
出处:《舟至崔桥士人张生抱琴携酒见访》
宋 · 苏舜钦
晚泊野桥下,暮色起古愁。
有士不相识,通名叩余舟。
铿铿语言好,举动亦风流。
自鸣紫囊琴,泻酒相献酬。
余少在仕宦,接纳多交游。
失足落坑阱,所向逢弋矛。
不图田野间,佳士来倾投。
山林益有味,足可销吾忧。
有士不相识,通名叩余舟。
铿铿语言好,举动亦风流。
自鸣紫囊琴,泻酒相献酬。
余少在仕宦,接纳多交游。
失足落坑阱,所向逢弋矛。
不图田野间,佳士来倾投。
山林益有味,足可销吾忧。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夜晚泊舟于野桥之下,与不相识之士人张生相遇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间的对话与情感交流,以及诗人对这次偶遇的感慨。
首句“晚泊野桥下,暮色起古愁”,描绘了诗人夜晚停泊于荒野之桥,周围笼罩着暮色,引发出一种古老而深沉的愁绪。这种愁绪可能包含了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或是对未知未来的忧虑。
接着,“有士不相识,通名叩余舟”描述了诗人与一位陌生士人的相遇。这位士人主动介绍自己,并敲击船舷寻求会面。这一行为打破了两人之间的隔阂,为后续的交流铺垫。
“铿铿语言好,举动亦风流”是对这位士人言行举止的高度评价。他的言辞有力、优雅,行动中透露出一种洒脱和风度,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鸣紫囊琴,泻酒相献酬”进一步展示了士人独特的才艺和热情。他不仅擅长弹奏紫囊琴,还以美酒相赠,与诗人进行友好的交流和敬酒,体现了双方的默契与友谊。
“余少在仕宦,接纳多交游”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经历的回顾,强调了广泛的人际交往。然而,“失足落坑阱,所向逢弋矛”则揭示了诗人曾遭遇的挫折与困境,暗示了他在官场中的不顺。
最后,“不图田野间,佳士来倾投。山林益有味,足可销吾忧”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偶遇的感激之情。他认为,在远离尘嚣的田野和山林中,遇到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士人,不仅让生活增添了趣味,也足以缓解内心的忧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人物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友情、自然美景以及内心情感的深切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