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金食气先从有,悟理归真便入无
出处:《七言 其六十六》
唐 · 吕岩
本末无非在玉都,亦曾陆地作凡夫。
吞金食气先从有,悟理归真便入无。
水火自然成既济,阴阳和合自相符。
炉中炼出延年药,溟渤从教变复枯。
吞金食气先从有,悟理归真便入无。
水火自然成既济,阴阳和合自相符。
炉中炼出延年药,溟渤从教变复枯。
注释
本末:事物的根本与末梢。无:精神世界或超脱状态。
玉都:比喻精神或理想的所在。
陆地:指人间。
凡夫:普通人。
吞金:比喻修炼或积累财富。
食气:吸收天地之气。
有:物质世界。
水火:象征对立统一。
既济:卦象名,表示事情完成或平衡。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对立统一概念。
炼出:通过修炼得到。
延年药:长生不老药。
溟渤:大海。
复枯:形容变化极大。
翻译
事物的根本与末梢都在玉都之中,我也曾在世间做平凡人。曾经吞食金银,呼吸天地精华,最初是从有到有,领悟真理回归纯真后进入无的状态。
水与火自然融合形成和谐,阴阳相合符合天道。
在炉中炼制出能延长寿命的仙丹,即使大海也能因此而枯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道家炼丹修仙的景象,充满了神秘色彩。"本末无非在玉都,亦曾陆地作凡夫"两句表明修炼者原本是仙人,但也曾经历过世间凡人的生活,体现出道家的出世思想和修炼过程中对肉身的超脱。
接着"吞金食气先从有,悟理归真便入无"则写出了修炼时吞服丹药、吸纳天地之气,以及通过悟透大道最终达到精神层面的解脱。这里的“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哲学概念,反映了道家对于宇宙本原的认识。
"水火自然成既济,阴阳和合自相符"则展示了修炼过程中的天地自然法则,以及阴阳二气的调和统一,这些都是道教内丹术追求的境界。
最后两句"炉中炼出延年药,溟渤从教变复枯",描述的是在炉鼎中炼制长生不老之药,并且通过修炼使得道法指导下,原本干涸枯萎的生命得以恢复活力。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唐代吕岩对道家修炼理念的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