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君王顾之叹,巨用必收录全文

君王顾之叹,巨用必收录

宋 · 度正
东山种青松,西山种桤木。
三年已成林,十载盘空谷。
桤成供烹爨,松成架巨屋。
所用各两涂,成功异迟速。
早作起揽袂,庖人已炊玉。
盈车载束薪,轧轧鸣车毂。
万家争欲买,须臾无一束。
樵夫喜易售,不知山已秃。
朝夕手不停,采采尝不足。
人情贵适用,那复问荣辱。
落落青松子,岁寒抱孤独。
大可充栋梁,小亦宜桁楅。
奈何人不顾,偃蹇傲刍牧。
牵补芘风雨,无复思营筑。
有如命召公,往欲寻洛卜。
首当开明堂,号令于此肃。
明堂礼有制,伻图载简牍。
殷人崇以三,周制加其六。
广袤度尤严,所冀容群服。
奉璋列左右,天颜中穆穆。
规恢既宏远,制作难逼促。
当资合抱干,一柱扶天轴。
切勿用小材,小材必倾覆。
操斤走宇内,濯濯无遗育。
坚刚老不枯,允哉东山麓。
慇勤谢匠氏,所望一留目。
勿谓道里远,登载容万犊。
君王顾之叹,巨用必收录
脩竹操亦奇,谨毋遗脩竹。

拼音版原文

dōngshānzhǒngqīngsōng西shānzhǒng

sānniánchénglínshízǎipánkōng

chénggòngpēngcuànsōngchéngjià

suǒyòngliǎngchénggōngchí

zǎozuòlǎnmèipáorénchuī

yíngchēzǎishùxīnmíngchē

wànjiāzhēngmǎishù

qiáoshòuzhīshān

cháoshǒutíngcǎicǎicháng

rénqíngguìshìyòngwènróng

luòluòqīngsōngsuìhánbào

chōngdòngliángxiǎohéng

nàirényǎnjiǎnàochú

qiānfēngyíngzhù

yǒumìngzhàogōngwǎngxúnluò

shǒudāngkāimíngtánghàolìng

míngtángyǒuzhìbēngzǎijiǎn

yīnrénchóngsānzhōuzhìjiāliù

广guǎngmàoyóuyánsuǒróngqún

fèngzhānglièzuǒyòutiānyánzhōng

guīhuīhóngyuǎnzhìzuònán

dāngbàogānzhùtiānzhóu

qièyòngxiǎocáixiǎocáiqīng

cāojīnzǒunèizhuózhuó

jiāngānglǎoyǔnzāidōngshān

yīnqínxièjiàngshìsuǒwàngliú

wèidàoyuǎndēngzǎiróngwàn

jūnwángzhītànyòngshōu

xiūzhúcāojǐnxiūzhú

翻译

东山种植青松,西山则种桤木。
经过三年已成林,十年间遍布山谷空旷处。
桤木成熟可供烹饪,松树长大能做房梁。
两者各有其用,成效快慢却不同。
清晨起身忙碌,厨师已煮出美食。
满车载着柴薪,车轮滚动发出响声。
万人争抢购买,转眼间柴薪皆空。
樵夫因易售而欢喜,却不知山已光秃。
日夜不停采伐,仍觉不够用。
人们看重实用,哪管是否荣耀或屈辱。
稀疏的松子落下,寒冬中显得孤独。
松木大可做栋梁,小的也适合做横梁。
无奈人们不顾惜,任其被放牧践踏。
它们只能抵挡风雨,不再有人想修造。
这就像召公受命,要去洛河占卜。
首要之事是建设明堂,以此彰显法令严肃。
明堂的礼仪有规定,使者记录在简册上。
殷人崇尚三,周制增加到六。
规模和严谨度尤其重要,期望能容纳众人敬仰。
奉上玉璋排列左右,天子面容庄重。
规划宏大深远,难以仓促完成。
应当选用合抱粗的大树,一根就能支撑天的中央。
切勿使用小材,小材易倒伏。
工匠们手持斧头遍地砍伐,只剩光秃秃的大地。
坚硬挺拔的老松永不枯萎,东山脚下确是如此。
恳切向工匠们致谢,希望他们留意这些树木。
不要说路途遥远,承载万头牛马也能到达。
君王看到此景感叹,这些木材定会收归使用。
修长的竹子用途也奇特,切勿遗漏任何一株。

注释

东山:地名,可能指代某座山。
青松:常绿乔木,象征坚韧不屈。
桤木:落叶乔木,用途广泛。
三:数量,此处指早期的制度规定。
烹爨:烹饪。
偃蹇:傲慢,这里形容松木被忽视。
洛卜:古代占卜方法,用洛河的水来决定吉凶。
明堂:古代重要的公共建筑,用于祭祀和发布政令。
简牍:古代书写材料,竹简或木牍。
六:数量,周朝的制度比殷朝多一倍。

鉴赏

这首诗名为《青松一首送杨侍郎丈赴阙》,是宋代诗人度正的作品。诗中通过对比东山青松与西山桤木的种植和用途,表达了对杨侍郎的勉励和对人才的感慨。诗人赞扬青松虽生长缓慢但最终能成为栋梁之材,寓意人才的成长需要时间积累,且应具备坚韧不拔的品质。同时,他提醒人们不应只看重眼前实用,而忽视长远的价值,就像青松虽孤独但终将得到认可。最后,诗人希望杨侍郎能在朝廷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同青松般支撑国家大厦,同时也表达了对匠人的恳切期望,希望他们能关注并发掘更多像青松一样的优秀人才。

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诗人对人才的珍视和对社会公正的期待,具有鲜明的劝诫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