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车马自稽古,须信熊鱼可兼得
出处:《再和劝学韵》
宋 · 郑清之
仕学优于服田力,公仪之家废葵织。
诗书为府道德林,乐在藏修洎游息。
浓薰班马有馀香,暗摸曹刘岂难识。
插架牙签映隙曛,近竹芸编侵晚色。
诸生竞诧边腹笥,正音如闻孔堂石。
从知车马自稽古,须信熊鱼可兼得。
四科褒进惟尚贤,钦想昌黎方读墨。
诗书为府道德林,乐在藏修洎游息。
浓薰班马有馀香,暗摸曹刘岂难识。
插架牙签映隙曛,近竹芸编侵晚色。
诸生竞诧边腹笥,正音如闻孔堂石。
从知车马自稽古,须信熊鱼可兼得。
四科褒进惟尚贤,钦想昌黎方读墨。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仕学:读书求学。服田:耕田劳作。
公仪之家:公仪家族。
诗书为府:诗书是智慧的宝库。
道德林:道德的森林。
乐在藏修:乐趣在于收藏研习。
游息:休息。
班马:班固、司马迁。
曹刘:曹植、刘备。
牙签:书签。
芸编:竹简。
边腹笥:学识丰富。
孔堂石:孔庙石碑。
稽古:研究古代。
熊鱼:知识与实践。
四科:选拔人才的科目。
尚贤:崇尚贤能。
昌黎:韩愈。
读墨:研读墨宝。
翻译
读书求学胜过耕田劳作,公仪家族不再编织葵叶衣裳。诗书是智慧的宝库,道德的森林,乐趣在于收藏、研习和休息。
书香浓郁,如同班固、司马迁的作品余韵犹存,深研曹植、刘备才华并非难事。
书架上的卷轴在斜阳下闪闪发光,靠近竹简的书页浸染着傍晚的色彩。
学子们惊讶于他们的学识丰富,仿佛孔庙中的石碑诵读圣贤之言。
由此可知,追求学问源于对古代传统的尊重,熊鱼并举,知识与实践兼顾。
选拔人才只看重贤能,令人想起韩愈正在研读墨宝的场景。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清之所作的《再和劝学韵》,通过对比和比喻,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首句“仕学优于服田力”指出求学比劳作更能提升仕途地位,接着“公仪之家废葵织”以古代贵族之家不再亲自纺织为例,进一步说明学问的价值。诗人将书房比喻为“诗书为府道德林”,意味着知识是精神的宝藏,乐趣在于静心研读与修养。
“浓薰班马有馀香,暗摸曹刘岂难识”运用典故,暗示深入研读经典能使人如同班固、司马迁那样留下芬芳,也能轻易理解曹植、刘勰的才学。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书房的宁静与书香氛围,“插架牙签映隙曛,近竹芸编侵晚色”,形象地展示了读书人沉浸在书海中的情景。
“诸生竞诧边腹笥,正音如闻孔堂石”赞美学子们勤奋好学,仿佛能从书中听到孔子讲学的声音。诗人鼓励人们像古人一样,既能研究古籍,又能兼顾实际,做到“车马自稽古,熊鱼可兼得”。最后两句“四科褒进惟尚贤,钦想昌黎方读墨”则表达了对崇尚贤才的教育理念的肯定,以及对韩愈这样勤勉读书的学者的敬仰。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劝学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典故,激励人们追求学问,崇尚贤能,体现了宋代士人的学术追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