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囊已足三年艾,补衮那无五色丝
出处:《七和 其一》
宋 · 刘克庄
妙年文价重和随,不料东家产此奇。
谗者纷纷传有虎,词人往往让于罴。
探囊已足三年艾,补衮那无五色丝。
闻说卜邻王翰了,长卿安敢出偏师。
谗者纷纷传有虎,词人往往让于罴。
探囊已足三年艾,补衮那无五色丝。
闻说卜邻王翰了,长卿安敢出偏师。
注释
妙年:青年时期。文价:才华。
东家:主人。
奇:奇特人物。
谗者:造谣者。
虎:谣言。
词人:诗人。
罴:熊罴,比喻威猛。
探囊:积累经验。
三年艾:丰富经验。
补衮:弥补国家弊病。
五色丝:各种才能。
卜邻:选择邻居。
王翰:指贤明的人。
长卿:司马相如的字,这里借指诗人自己。
偏师:轻率出兵。
翻译
少年时期才华出众,受到众人赞赏,未曾想到东家竟然拥有这样奇特的人物。流言蜚语中不断有人散布这里有老虎的谣言,但这位词人却像熊罴一样威猛,不为所动。
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仿佛口袋里装满了三年的艾草,补救国家弊病时自然有五彩丝线可用。
听说他与王翰为邻,这样的邻居选择让人放心,我怎敢轻举妄动,如同司马相如不敢轻易出兵。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词人刘克庄的作品,名为《七和(其一)》。诗中的“妙年文价重和随,不料东家产此奇”表达了对才华横溢之人的赞美与惊讶。接下来的“谗者纷纷传有虎,词人往往让于罴”则描绘了一种文学争鸣的场景,其中“虎”与“罴”都是用来比喻文人的高洁和勇猛。
诗中“探囊已足三年艾,补衮那无五色丝”两句,则是对个人处境的描写。诗人可能遭遇了困顿,无力购买装饰用的五彩丝线,只能用简单的艾草来填充衣囊以保暖。
最后,“闻说卜邻王翰了,长卿安敢出偏师”一句,通过提及古代名将王 翦(字汉)和长卿(即左丘明),表达了一种超越常规、勇于冒险的精神态度。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才华的赏识,也透露出个人在困境中仍保持着文学创作的决心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