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筑子城,今得守以须
出处:《书南事》
宋 · 梅尧臣
大梁国南门,驲骑方腾趋。
波波一何急,蛮寇围番禺。
番禺本无备,前赖魏大夫。
大夫筑子城,今得守以须。
兵虽不满万,闭壁堪指呼。
老幼转木石,壮健操矛弧。
廪库得以完,日月不易图。
城中旧无井,魏凿安辘轳。
魏由飞语去,不使立外郛。
古称时有待,浅薄皆谓纡。
曲突与烂额,看取报功殊。
波波一何急,蛮寇围番禺。
番禺本无备,前赖魏大夫。
大夫筑子城,今得守以须。
兵虽不满万,闭壁堪指呼。
老幼转木石,壮健操矛弧。
廪库得以完,日月不易图。
城中旧无井,魏凿安辘轳。
魏由飞语去,不使立外郛。
古称时有待,浅薄皆谓纡。
曲突与烂额,看取报功殊。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驲骑:驿站的骑兵。腾趋:急速奔驰。
波波:形容水流声。
蛮寇:蛮族入侵者。
魏大夫:指代某位有才能的大夫。
子城:小城,辅助防御设施。
闭壁:关闭城门。
木石:用来加固城墙的材料。
烂额:比喻因火灾而烧伤额头,此处比喻付出巨大代价。
翻译
大梁国的南门,驿站的马车正急速奔驰。波涛汹涌,多么急迫,蛮族敌军包围了番禺。
番禺原本没有防备,先前全靠魏国的大夫解救。
那位大夫修建了小城,现在我们能依靠它坚守。
虽然兵力不足万人,但关闭城门足以应对呼叫支援。
无论老少都搬运石头,强壮的人手持矛和弓箭。
仓库物资得以保全,每日每夜都在努力防守。
城内原本没有井,魏大夫还凿井安装了辘轳。
魏大夫因为谣言离开,不让敌人靠近城墙。
古人常说时机重要,浅薄之人却认为事情复杂。
像‘曲突徙薪’的故事,看谁能得到不同的回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书南事》,通过对大梁国南门发生的事件的描绘,展现了战时百姓的团结与坚韧。首句“大梁国南门,驲骑方腾趋”点明了地点和紧张的气氛,驲骑疾驰预示着外敌入侵。接下来,“波波一何急,蛮寇围番禺”描述了蛮寇的攻势之猛烈,番禺城的危急形势。
诗人赞扬了魏大夫的智谋与果断,“前赖魏大夫,大夫筑子城”,他建造的小城成为抵挡敌人的临时壁垒。“兵虽不满万,闭壁堪指呼”强调了兵力虽少,但士气高昂,足以坚守待援。老幼齐心协力,壮健者持械备战,显示出人民的团结力量。
“廪库得以完,日月不易图”表明城池虽困,但仓库物资得以保全,生存希望犹在。“城中旧无井,魏凿安辘轳”则展示了魏大夫的细心与长远考虑,预先解决了饮水问题。然而,他的离去却因谣言而未能留下,诗人借“魏由飞语去,不使立外郛”表达了对这种误解的惋惜。
最后,诗人以“古称时有待,浅薄皆谓纡”总结历史经验,指出关键时刻需要耐心等待,而那些轻易评判的人往往看不到真正的价值。“曲突与烂额,看取报功殊”通过比喻,强调了魏大夫看似微小的预防措施(曲突)与关键时刻的贡献(烂额),两者回报的功绩实则大相径庭。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刻画了战乱中的民生疾苦和英雄人物的智慧勇气,寓含了对历史经验和人性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