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宫几见杨文义,伏辇还逢嵇侍中
出处:《新秋感兴三首》
明末清初 · 王崇简
殉国曾闻有数公,犯颜敢谏向来同。
卫宫几见杨文义,伏辇还逢嵇侍中。
荆棘荒凉悲夜月,蟪蛄哀怨吊秋风。
至今箕尾光难灭,古木寒烟恨不穷。
卫宫几见杨文义,伏辇还逢嵇侍中。
荆棘荒凉悲夜月,蟪蛄哀怨吊秋风。
至今箕尾光难灭,古木寒烟恨不穷。
鉴赏
这首诗《新秋感兴三首(其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王崇简所作。诗中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与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
首联“殉国曾闻有数公,犯颜敢谏向来同。”开篇即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那些为国捐躯、敢于直言进谏之士的敬仰之情。这里的“数公”指的是历史上众多的忠臣良将,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甚至生命。
颔联“卫宫几见杨文义,伏辇还逢嵇侍中。”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将对忠贞之士的怀念具体化。这里提到的“杨文义”和“嵇侍中”,分别指代了历史上的两位忠臣,他们或守卫皇宫,或辅佐君主,以身许国,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颈联“荆棘荒凉悲夜月,蟪蛄哀怨吊秋风。”转而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象征着国家的衰败与人民的苦难。其中,“荆棘”、“荒凉”、“夜月”、“蟪蛄”、“秋风”等意象,都蕴含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和对过去的追忆。
尾联“至今箕尾光难灭,古木寒烟恨不穷。”则以更加深远的视角,表达了对历史记忆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忧虑。这里“箕尾”指的是星座,象征着历史的轨迹;“古木寒烟”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的担忧。
综上所述,《新秋感兴三首(其二)》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高敬意,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这首诗在艺术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