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僧耐得从头问,问到吴门竟渺茫
出处:《登祝融峰喜霁》
宋 · 陈傅良
仰止扶藜鬓发苍,恰当风雨暗三湘。
为谁一辟天无际,及我重来日未央。
江过数州多曲折,山缘长亩半青黄。
老僧耐得从头问,问到吴门竟渺茫。
为谁一辟天无际,及我重来日未央。
江过数州多曲折,山缘长亩半青黄。
老僧耐得从头问,问到吴门竟渺茫。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仰止:敬仰,此处指老者。扶藜:手杖,代指老者。
日未央:太阳尚未落山,表示时间尚早。
吴门:古地名,指苏州。
翻译
白发老者持杖而立,正值风雨笼罩三湘大地。他为谁开辟出无边的天空,直到我再次来访时,太阳还未落山。
江水穿越众多州县,河道弯曲,山峦起伏,田野间青黄相间。
老僧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但当我问到吴门(苏州)之事,却变得模糊不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傅良登祝融峰时的景象和个人感受。首句"仰止扶藜鬓发苍",通过"扶藜"和"鬓发苍"刻画出诗人年迈却坚韧的形象,他步履蹒跚地攀登祝融峰,显得有些沧桑。"恰当风雨暗三湘",写出了登山时的天气状况,风雨交加,使得湘江两岸的景色更加晦暗,增添了旅途的艰辛。
"为谁一辟天无际,及我重来日未央",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壮丽景色的惊叹,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欣赏这壮丽的风景,而他自己在日落时分再次登临,寓意着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江过数州多曲折,山缘长亩半青黄",进一步描绘了湘江蜿蜒流经多个州郡的景象,山峦起伏,田野间青黄相接,展现出大自然的丰富变化。
最后两句"老僧耐得从头问,问到吴门竟渺茫",诗人以老僧自比,虽然年迈,但仍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询问着眼前的景致,然而当他问及更远处的吴门(可能指吴地的名胜),却发现自己的视野变得模糊不清,寓言般地表达了人生的迷茫和未知。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同时也融入了人生哲理,体现了宋代理学家陈傅良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