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有路度石桥,水流定泛桃花出
出处:《答唐济武太史用来韵》
清 · 袁藩
夜凉静听秋声起,篱外草虫鸣不止。
挑镫坐对松影寒,明月乍出疏林里。
少年华发惊时节,便欲学仙归贝阙。
十载劳心思探珠,半生失计空磨铁。
神仙何必厌妻子,秦楼弄玉随箫史。
织女黄姑会有时,别床异被徒为尔。
先生闻道何其早,红尘莫惜知音少。
须从火底现莲花,肯向秋原同腐草。
与君试访殷七七,至道不烦惟守一。
天台有路度石桥,水流定泛桃花出。
挑镫坐对松影寒,明月乍出疏林里。
少年华发惊时节,便欲学仙归贝阙。
十载劳心思探珠,半生失计空磨铁。
神仙何必厌妻子,秦楼弄玉随箫史。
织女黄姑会有时,别床异被徒为尔。
先生闻道何其早,红尘莫惜知音少。
须从火底现莲花,肯向秋原同腐草。
与君试访殷七七,至道不烦惟守一。
天台有路度石桥,水流定泛桃花出。
鉴赏
这首清代袁藩的诗《答唐济武太史用来韵》以秋夜为背景,描绘了诗人深夜独坐的情景。首句“夜凉静听秋声起,篱外草虫鸣不止”渲染了宁静而略带凄清的秋夜氛围,秋虫的鸣叫增添了季节感。接着,“挑镫坐对松影寒,明月乍出疏林里”描绘了诗人独自挑灯,面对松树和初升的明月,流露出淡淡的孤独与思索。
诗人感慨时光易逝,“少年华发惊时节”,感叹岁月催人老,萌生出修道成仙的愿望。“十载劳心思探珠,半生失计空磨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反思,十年苦心探索却无所收获,徒然耗费光阴。然而,他并未完全放弃,暗示着仍有追求仙道的决心。
后半部分,诗人借用神仙故事,表达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态度,同时也揭示了对人间情感的理解,“神仙何必厌妻子,秦楼弄玉随箫史”暗指即使成仙,也不应割舍人间情爱。最后,诗人鼓励朋友坚守道义,“与君试访殷七七,至道不烦惟守一”,并以天台仙境作结,寓意只有坚定信念,才能超越凡尘,达到更高的境界。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又有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诗人的人生哲学和对理想追求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