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怒忽惊奔,如有所见然
出处:《礼武台坐化僧》
宋 · 陈师道
至人本无心,起灭因众缘。
化尽悲愿在,留形此台颠。
闻名与致敬,获福皆无前。
千年一钵水,宿疾几人痊。
骁雄兖州军,马步馀数千。
一呼可摧山,四合如垂天。
老幼十八村,顷刻理无全。
哀鸣寄香火,毁塔投其塼。
盛怒忽惊奔,如有所见然。
等观同一子,岂特此所怜。
我来已再见,童稚亦虔虔。
发火触暗室,青灯已娟妍。
始读壁间碑,妙力隐不传。
颇恨语未工,安得笔如椽。
归路云月黑,涛波隔长川。
溪翁停舟待,相唤声相连。
解缆风泊岸,中流水入船。
攲侧脚不停,竟脱蛟鱼涎。
兴坏如有待,适当使君贤。
定能选妙士,拂尘起熏烟。
昔承灵山嘱,早契少林禅。
丐我一片石,并刻维摩篇。
化尽悲愿在,留形此台颠。
闻名与致敬,获福皆无前。
千年一钵水,宿疾几人痊。
骁雄兖州军,马步馀数千。
一呼可摧山,四合如垂天。
老幼十八村,顷刻理无全。
哀鸣寄香火,毁塔投其塼。
盛怒忽惊奔,如有所见然。
等观同一子,岂特此所怜。
我来已再见,童稚亦虔虔。
发火触暗室,青灯已娟妍。
始读壁间碑,妙力隐不传。
颇恨语未工,安得笔如椽。
归路云月黑,涛波隔长川。
溪翁停舟待,相唤声相连。
解缆风泊岸,中流水入船。
攲侧脚不停,竟脱蛟鱼涎。
兴坏如有待,适当使君贤。
定能选妙士,拂尘起熏烟。
昔承灵山嘱,早契少林禅。
丐我一片石,并刻维摩篇。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至人:超凡之人。众缘:外在因素。
悲愿:悲苦的愿望。
台颠:高台之上。
顷刻:瞬间。
哀鸣:悲泣的请求。
维摩篇: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翻译
超凡之人本无心,一切起灭皆由外物决定。他的悲愿已化尽,只留下形体在此高台上。
听到他的名声就致敬,都能得到无量福报。
千年仅一碗水,多少疾病因此痊愈。
英勇的兖州军队,马步兵只剩数千。
一声令下可撼动山岳,四方围攻如同天倾覆。
十八村的老幼,瞬间家破人亡。
哀求寄托于香火,塔被毁坏,砖石散落。
愤怒突然爆发,仿佛看见了什么。
看待众生平等,何止于此,充满怜悯。
我再来已是第二次,连孩童也虔诚无比。
点燃灯火照亮暗室,青灯闪烁,美丽非凡。
初次阅读墙壁上的碑文,深奥的力量难以言传。
遗憾言语表达不够精炼,如何能有如椽大笔。
归途夜色沉沉,月黑风高,涛浪阻隔江面。
溪边老翁停下船等待,呼唤声此起彼伏。
解开缆绳,风助舟行,中流而过。
船身倾斜,脚步不停,避开蛟龙之险。
世间兴衰似乎有待时,恰逢贤明的您。
您一定能选拔出杰出人才,扫除尘埃,带来祥瑞。
昔日承蒙灵山教诲,早已领悟少林禅法。
曾乞求一片石头,刻上维摩诘经的篇章。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礼武台坐化僧》,通过对一位高僧在礼武台上圆寂的描绘,展现了僧人的超然境界和人们对他的敬仰。首句“至人本无心,起灭因众缘”揭示了僧人修行的至高境界,生死由缘,无我之境。接着,“化尽悲愿在,留形此台颠”表达了僧人虽然肉体消亡,但精神和悲愿永存于世。
诗中提到闻其名即能致敬,可见其德行深重,连千年一勺水也能治愈疾病,足见其佛法之力。然而,僧人所化的威力也带来灾难,村庄瞬间被摧毁,人们哀求于佛像,甚至毁塔以示悲愤。诗人感叹,即使面对同样的情境,众生反应各异,自己再次目睹这一幕,孩童也虔诚无比。
在静夜归途中,诗人对僧人的智慧和力量深感钦佩,但遗憾未能将之言辞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他期待着有贤能的领导者能选拔真正的高士,传承佛法,如昔日在灵山所受的教诲,以及早年在少林寺的禅修经历。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僧人智慧与慈悲的赞美,又有对世间苦难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佛教哲理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