桧树东边结庐者,亦欲置在犀牛间
出处:《东桧轩图》
明 · 胡奎
悟空塔前双桧树,化龙已上诸天去。
犀牛扇子破多时,欲觅牛儿无觅处。
千年公案重于山,还我牛儿竟不还。
桧树东边结庐者,亦欲置在犀牛间。
画史安能知许事,此中真有西来意。
莫论桧东与桧西,且复还我犀牛儿。
犀牛扇子破多时,欲觅牛儿无觅处。
千年公案重于山,还我牛儿竟不还。
桧树东边结庐者,亦欲置在犀牛间。
画史安能知许事,此中真有西来意。
莫论桧东与桧西,且复还我犀牛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通过悟空塔前的双桧树和犀牛的隐喻,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过去的追忆。诗人胡奎以“东桧轩图”为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故事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富有深意的氛围。
首句“悟空塔前双桧树”,既点出了地点,也暗示了佛教文化的影响,悟空是《西游记》中的角色,与佛教有着密切关联。双桧树的存在,不仅增添了画面的静谧与庄严,也为后续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接着,“化龙已上诸天去”一句,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元素,象征着事物的升华与超越,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辉煌成就的追忆与怀念。
“犀牛扇子破多时,欲觅牛儿无觅处”则通过犀牛与扇子的对比,以及寻找犀牛的困难,隐喻了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让人感受到岁月无情,美好事物难以永恒。
“千年公案重于山,还我牛儿竟不还”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历史的纠葛比作沉重的大山,强调了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同时也暗示了某些真相或问题难以解决。
最后,“桧树东边结庐者,亦欲置在犀牛间。画史安能知许事,此中真有西来意。莫论桧东与桧西,且复还我犀牛儿。”这几句话,通过描述桧树东边的人想要将犀牛置于其中的情景,以及对画史无法完全理解其中深意的感慨,表达了对复杂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洞察,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即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真正的价值与归宿。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历史、自然与社会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