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祗肥秦塞外,樱桃谁荐晋陵间!魂招蜀望花同碧,泪染姚华竹尽斑
出处:《三月十九,有感甲申之变三首》
明 · 张煌言
汉家天仗肃仙班,一掷金椎不复还。
苜蓿祗肥秦塞外,樱桃谁荐晋陵间!魂招蜀望花同碧,泪染姚华竹尽斑。
何处旌旗皆缟素,好传露布到阴山?
苜蓿祗肥秦塞外,樱桃谁荐晋陵间!魂招蜀望花同碧,泪染姚华竹尽斑。
何处旌旗皆缟素,好传露布到阴山?
鉴赏
这首诗是明朝遗臣张煌言在甲申之变后所作,表达了对明朝灭亡的哀悼和对故国的怀念之情。首句“汉家天仗肃仙班”以汉朝天子出行的盛大场面象征昔日的皇家气象,而“一掷金椎不复还”则暗指明朝政权的易手,如同金椎掷出,无法挽回。接下来,“苜蓿祗肥秦塞外”借苜蓿生长于边关,暗示了明朝势力的衰落和外族的侵扰;“樱桃谁荐晋陵间”则是以晋陵之地无人再献樱桃,寓言朝廷无人能延续繁华。
“魂招蜀望花同碧”表达了诗人对故土四川的深深思念,想象那里的花儿依然盛开,但已与现实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泪染姚华竹尽斑”进一步渲染悲情,泪水使竹叶染色,象征着亡国之痛的深重。
最后两句“何处旌旗皆缟素,好传露布到阴山?”描绘出一幅战旗皆白的凄凉画面,暗示了战事的失败和国家的沉沦,希望有人能把哀痛的消息传递到北方的阴山,可能暗指清军的势力范围。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作者对明朝覆灭的哀思和对未来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