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晚亦谐生事,弥勒初犹重世名
出处:《岁莫二首 其二》
宋 · 苏辙
文章习气消未尽,般若初心老渐明。
粗有春秋传旧学,终凭止观定无生。
维摩晚亦谐生事,弥勒初犹重世名。
须发来年应更白,莫留尘滓溷澄清。
粗有春秋传旧学,终凭止观定无生。
维摩晚亦谐生事,弥勒初犹重世名。
须发来年应更白,莫留尘滓溷澄清。
注释
文章:过去的习惯。习气:遗留的习惯或风气。
消:消除。
未尽:尚未完全消失。
般若:智慧。
初心:最初的信念或理解。
老渐明: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清晰。
春秋:历史、学问。
传旧学:传承古老的学问。
止观:佛教术语,静虑观察。
定无生:确定生死真理。
维摩:佛教人物,维摩诘菩萨。
晚亦谐:晚年也参与。
生事:世俗事务。
弥勒:佛教中的未来佛。
初犹重:最初还很重视。
世名:世俗名声。
须发:胡须和头发。
来年:明年。
更白:变得更白。
尘滓:尘世的污垢或杂质。
溷澄清:混杂于清澈之中。
翻译
过去的习气还未完全消除,智慧的初心却在逐渐显现。虽然粗略地掌握了古人的学问,但最终还是依靠止观之法确定了生死无常。
维摩诘即使晚年也参与世俗事务,而弥勒菩萨最初更重视世间名声。
到了新的一年,须发应当更加斑白,不要让尘世的杂质混杂于清净之中。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岁莫二首(其二)》。诗人以个人的学术修养和人生感悟为主题,表达了对学问的深入理解和对世间名利的态度。首句“文章习气消未尽”揭示了诗人虽已年长,但仍需不断消除旧有的文风习气,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次句“般若初心老渐明”则强调了智慧的积累与初心的保持,随着年龄增长,对佛教般若智慧的理解更加深刻。
第三句“粗有春秋传旧学”表明诗人凭借自己的学识,传承了古代的经典学问,但用词“粗有”显示了谦虚和对知识的敬畏。第四句“终凭止观定无生”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生死问题的看法,通过止观禅修来达到超脱生死的境地。
第五、六句“维摩晚亦谐生事,弥勒初犹重世名”借用了佛教典故,维摩诘和弥勒佛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态度,诗人晚年虽能顺应生活,但仍看重世俗名声,体现了人生的复杂性。
最后一句“须发来年应更白,莫留尘滓溷澄清”展望未来,诗人意识到岁月流逝,须发将增添白霜,但他希望在心灵上保持澄净,不受世俗杂念所扰。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苏辙深沉的人生哲理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个人品格修炼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