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鸮泮希声起,判断鹅湖正论□
出处:《送胡云峰炳文录广信二首 其二》
宋末元初 · 方回
近沿关洛至乾淳,远探羲图未画真。
自古斯文元有种,即今所学不无人。
转移鸮泮希声起,判断鹅湖正论□。
□□诸生仕邻国,变齐同囿杏坛春。
自古斯文元有种,即今所学不无人。
转移鸮泮希声起,判断鹅湖正论□。
□□诸生仕邻国,变齐同囿杏坛春。
注释
关洛:古代中国的两个重要地区,代表了中原文化。乾淳:宋朝的两个年号,表示时间跨度。
羲图:古代神话中的伏羲氏,这里代指古代的典籍或知识。
斯文:指文化和学术。
转移:指学术思想的转变。
鸮泮:古代学府,此处比喻学术中心。
鹅湖:南宋时期著名的学术辩论地点。
诸生:泛指学生。
杏坛:孔子讲学的地方,后成为教育的象征。
翻译
接近沿袭自关中洛阳的传统,直到乾淳年间,探索远古未被详细描绘的真理。自古以来,学术文化就有其根源,即使在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并非空缺无物。
学术变迁如同猫头鹰在无声中觉醒,鹅湖之会的辩论成为了公正的标准。
各国学子聚集一堂,如同变齐之地的学子在杏坛春天共商学术
鉴赏
诗中“近沿关洛至乾淳,远探羲图未画真”两句,通过对地理位置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于古代文化遗迹的向往和探索。这里的“关洛”指的是函谷关和洛阳,即诗人从函谷关到达洛阳,再远至乾陵(唐太宗李世民之陵)和淳化之地进行文化巡礼。“羲图”则是传说中黄帝所制,包含天文、地理等知识的神秘图谱,而“未画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古老智慧的追求和敬仰。
接着,“自古斯文元有种, 即今所学不无人”两句,意味着从古至今,有一种文学传统一直被传承下来,并且这种文学学习在当下仍然有人在进行。这里“斯文”指的是文学艺术,而“元有种”则强调了这种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
“转移鸮泮希声起,判断鹅湖正论□。”这两句中,“转移”可能是指诗人对古代文献的翻阅和学习,“鸮泮”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而“希声起”则表达了诗人在学习过程中的那份激动与兴奋。接下来的“判断鹅湖正论□”中,可能是指对古代典籍进行批判性的研究和讨论。
最后,“□□诸生仕邻国,变齐同囿杏坛春。”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对于学者们在异国他乡攻读经书、参与朝政的情景。这里的“□ □”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适当补充,以完成句意。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遗产的尊重和追求,以及对于文学传统的坚守和发展。在宋末元初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中流露出一种对于知识和学问不渝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