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探阖辟枢,示我动静根
出处:《过道源书院谒濂溪祠》
明 · 王称
百家骋异说,圣道汨其真。
运极理必反,光岳生斯人。
手探阖辟枢,示我动静根。
绝绪既有授,再见宣人文。
二贤韡华萼,中州仪凤麟。
遂开濂洛流,远接洙泗津。
大哉作圣功,叠叠光后尘。
我昔披图书,玩读忘苦辛。
微言冀可会,弱质惭弗振。
况经讲道邦,仰止希先民。
其如睹光霁,众草閒庭春。
晨兴策我马,迟暮膏吾轮。
逸轨尚可驾,敢云替斯勤。
运极理必反,光岳生斯人。
手探阖辟枢,示我动静根。
绝绪既有授,再见宣人文。
二贤韡华萼,中州仪凤麟。
遂开濂洛流,远接洙泗津。
大哉作圣功,叠叠光后尘。
我昔披图书,玩读忘苦辛。
微言冀可会,弱质惭弗振。
况经讲道邦,仰止希先民。
其如睹光霁,众草閒庭春。
晨兴策我马,迟暮膏吾轮。
逸轨尚可驾,敢云替斯勤。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王称的《过道源书院谒濂溪祠》描绘了对古代圣贤之道的崇敬与追求。首句“百家骋异说,圣道汨其真”反映了当时学术纷争中对圣人之道的偏离,而“运极理必反,光岳生斯人”则表达了对圣人出世的期待,认为在混乱中将诞生揭示真理的人。接下来,诗人赞美了圣人的智慧和教导,如“手探阖辟枢,示我动静根”,并提及圣人之道的传承,“绝绪既有授,再见宣人文”。
诗中将两位贤者比作“二贤韡华萼,中州仪凤麟”,象征他们的道德光辉如同凤凰和麒麟,引领着儒家学派的发展,即“遂开濂洛流,远接洙泗津”。诗人感叹自己未能深入领会圣贤之学,但仍然怀揣敬仰,表示即使在学术环境中也要努力学习,“晨兴策我马,迟暮膏吾轮”,表明他对求知的执着。
最后两句“逸轨尚可驾,敢云替斯勤”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决心继续追求圣贤之道的决心,即使道路崎岖,也决不放弃。整首诗充满了对圣人智慧的敬仰和自我鞭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