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戌,楼上鸣钟已落日
出处:《十二时颂 其十》
宋 · 释文准
黄昏戌,楼上鸣钟已落日。
行人旅店宿长途,花上游蜂罢采蜜。
行人旅店宿长途,花上游蜂罢采蜜。
鉴赏
这首诗《十二时颂(其十)》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所作,通过独特的禅宗视角,探讨了修行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心境与行为,以及如何超越常规,达到心灵的自由与通达。
“人定亥,勇猛精进成懈怠。”开篇即以“人定亥”这一特定时刻,暗示修行者在夜晚静思时,往往容易从最初的勇猛精进状态转为懈怠。这里巧妙地揭示了修行过程中的挑战:如何在日常生活的起伏中保持恒定的修行之心。
“不起纤豪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进一步强调,真正的修行不应受外在形式或个人欲望的束缚,而应是在无相之光中,内心保持自在与纯净,不被任何微小的杂念所动摇。这不仅是对修行者内在境界的追求,也是对超越世俗束缚的向往。
“超释迦,越祖代,心有微尘还窒阂。”此句表达了对传统教义的超越,认为即使超越了如释迦牟尼佛这样的伟大先师,乃至超越了历史上的传承,修行者仍需面对内心的障碍——即使是微小的尘埃,也能阻塞心灵的通道。这提醒我们,修行之路永无止境,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与突破。
“廓然无事顿清閒,他家自有通人爱。”最后两句描绘了一种超越世俗、心灵宁静的状态。在廓然无事的境界中,心灵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仿佛找到了与宇宙万物相通的爱。这里的“他家”,可能指的是更深层次的真理世界,或是与自然、宇宙和谐共存的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探讨了修行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心境变化,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纯净的修行之心,超越传统束缚,最终达到心灵的自由与通达。它不仅反映了宝志大师对于佛教修行的独特见解,也蕴含着普遍的人生哲理,鼓励人们在忙碌与纷扰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