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问纲纪掾,何必使铅刀
出处:《权摄昭应早秋书事寄元拾遗兼呈李司录》
唐 · 白居易
夏闰秋候早,七月风骚骚。
渭川烟景晚,骊山宫殿高。
丹殿子司谏,赤县我徒劳。
相去半日程,不得同游遨。
到官来十日,览镜生二毛。
可怜趋走吏,尘土满青袍。
邮传拥两驿,簿书堆六曹。
为问纲纪掾,何必使铅刀。
渭川烟景晚,骊山宫殿高。
丹殿子司谏,赤县我徒劳。
相去半日程,不得同游遨。
到官来十日,览镜生二毛。
可怜趋走吏,尘土满青袍。
邮传拥两驿,簿书堆六曹。
为问纲纪掾,何必使铅刀。
注释
夏闰秋候早:夏天闰月使得秋季早早来临。风骚骚:形容风声萧瑟,带给人凉意。
渭川:指渭水,黄河的一条支流。
骊山宫殿:古代皇家的宫殿,位于陕西省。
丹殿子司谏:丹殿,红色的宫殿,可能指朝廷;子司谏,官职名,负责直言规劝皇帝。
赤县:古称中国为赤县神州,这里指诗人任职的地方。
半日程:表示距离很近,半天的行程。
同游遨:一起游玩,共享时光。
二毛:指头发变白,象征年老。
趋走吏:奔走忙碌的小官吏。
邮传: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站系统。
两驿:两个驿站,表示路途繁忙。
簿书堆六曹:簿书,指公文;六曹,古代官署的六个部门。
纲纪掾:负责法纪的僚属。
铅刀:比喻无才或才能平庸的人。
翻译
夏天过早地进入了秋天的季节,七月里的风显得格外萧瑟。傍晚时分,渭水河畔的景色宁静而朦胧,骊山上的宫殿显得更加巍峨。
在红色宫殿中任职的谏官,而我在赤县里只是白白忙碌。
两地相距只有一半的路程,却无法一同游玩欣赏。
上任以来仅仅十天,看着镜子中已生白发的自己。
可叹我这奔走忙碌的小吏,灰尘满布青色的官袍。
驿站间人马拥挤,公文堆积在各个部门。
请问那些负责纲纪的僚属,为何一定要让无才的人担当重任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夏末秋初之际,赶赴任所的旅途情景。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心境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和仕途劳顿的感慨。
“夏闰秋候早,七月风骚骚”表达了时间流转迅速,夏日即将过去,秋意渐浓,七月间微风带着一丝凉意。自然景象的描写为诗人心境的抒发埋下伏笔。
“渭川烟景晚,骊山宫殿高”则是对目的地的一个概括,渭川即渭水之滨,烟景迷离,显示了一种静谧与宁静;骊山宫殿高峻,象征着权力和庄严。
诗人接着写道:“丹殿子司谏,赤县我徒劳。相去半日程,不得同游遨。”这里的“丹殿子”应指官府之所在,而“赤县”则是自己目前所处之地。两地相隔不远,却因公务繁忙而无法同行,这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眷恋和工作的无奈。
“到官来十日,览镜生二毛。”这是诗人在任所后的感慨,短短十日之间,白发如织,显现出岁月不饶人的沧桑。
“可怜趋走吏,尘土满青袍。”这句话抒写了基层小吏的辛勤劳碌,他们奔波于官道之上,衣袍被尘土所染,令人感到悲哀。
最后,“邮传拥两驿,簿书堆六曹。为问纲纪掾,何必使铅刀。”诗人通过描写繁忙的文书和公事,以及对官员操劳之事的追问,表达了对过度繁琐行政的不满和对简化政务的期盼。
整首诗以流畅自然的笔触,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真实感受,既有对友情和个人时光的珍惜,也有对官场劳碌和繁文缛节的批判。